日常,被人邀吃或邀人去吃的机会倒不算少,近则步行,远又觉着该坐车去,看看到饭时才要动身的。若随便喝些酒倒好些,遇猜枚逼喝的必多喝,待持答去吃菜吃汤时,胃里已有了大量酒水,必然难受。想起周作人先生《北京的茶食》里的句子:“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一—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竞惭愧地惦到了那奎楼街的鱼汤了。 说到鱼汤,吃的花样儿少算竟有四五种罢。黄鱼豆腐汤、鱼丸豆芽汤,还有鱼粥,多年来均尝过。所谓的鱼粥,便是将去掉头、鳞、内脏的鲜鱼放入开水烫一下,捞出,剔除刺骨,再把淘净的大米放进烫鱼水里,大火烧开转小火焖粥至米汤浓稠后,将鱼肉、葱末、姜末倒入粥锅内,放精盐、料酒搅匀熬煮成黏粥。然后撒胡椒粉、味精,分盛细瓷碗内,一匙一匙地慢吃。虽说是稳帖,究还是没有灯火奎楼街吃鱼汤的丰逸享乐。 夜色醉浓时,从春秋楼的垂柳旁走过,一眼就望见挂着小红灯笼的“老字号”鱼汤的独木招牌,不禁慢下步来,掏出五角钱递于掌柜的,“多放芫荽”。“好咧——一碗多放芫荽呃—”那掌柜拉着长腔冲冒热气的汤锅前站着的小伙计喊道,随手将长条的白毛巾往肩上一搭,忙活别的食客去了。 一碗鱼汤便端过来。鱼是沙河里那种细极细极的长条鱼,用莱花油炸了,焦黄里嫩,汤便是那沙河泉水和着各种作料熬煮的,盛汤的更是本地神屋产的青瓷细花碗。都说只有用那种碗盛,浸出的鱼汤才别样的美嫩。微风起时,独木招牌上那小红灯笼就一晃一晃的,模糊的柳影便在乌亮的方桌上移移轻动。约略一吃惊,几个高挑的女子嗑着瓜子曼笑着,和风过去了。春秋河里的水,起了皱,泛碎了一粼一粼的微光。忽然一个美艳的女子,回头看了看。倒忆起了晏殊《踏莎行》的半阅词来:“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榨依波转。”一边吃鱼汤,一边去慢赏河岸夜色与依依走远的美人,然是受享。 一晃荡十多年竟过去了。 春秋楼整修多次,奎楼街也已大不同以往。论理,这鱼汤应更为精雅和考究才对,但实际似乎并不如此。先是工商部门整顿,将那“老字号”逼进门面,又是城管上说了不算,规模要改。于是,“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但是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梁实秋《烧饼油条》)如此,同中国其他事情一样,不懂行的一插手,硬是将好事给做坏了。吃奎楼街的鱼汤未必是图便宜为填饱肚子去的,总觉得住在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一点小吃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市民们似乎也大不愿意,晚上出来走走就走到了春秋楼边了。于是,那打着“老字号”招牌的鱼汤,又慢慢地上市,可由于水污染,做汤的水都不敢用河边的泉水,再说哪还有泉源了呢。逢周末或来外地的朋友,还去吃鱼汤,但愈来愈吃不出原先的况味了。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22 02:38 , Processed in 0.08171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