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几年以后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拍摄时间长达半年多的《最后的山神》没有那么曲折和坎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短片中没有动人之处。 “山神是鄂伦春人曾经最最虔诚、最最珍贵的信仰,而在现代社会的吞噬下,它们遗失在远去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变成了模糊的背影和符号。 《最后的山神》的男主角孟金福,是一位67岁的鄂伦春猎人,也是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鄂伦春人千百年来在大小兴安岭中以游猎为生,它们的族名意思是“山岭上的人“。 1949年建国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鄂伦春人逐渐地走出山林定居,告别了游猎的不确定性。年轻的一代很快地适应了山林之外的新生活,但是对于孟金福而言,山林不是一块能够轻易割舍的地方。他着恋山林也习惯山林,所以他带着他的老伴,重新在山林里搭起了住处一老式的“仙人住“,用几根树干做支架然后用兽皮围起。他们回到了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状态。 传统的生活里有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山神的崇拜。其实鄂伦春人并不只是崇拜山神,他们信奉的是以自然万物为神灵的萨满教,因此,日月水火,山林草木,在他们心中都是有神性的。 然而,作为游猎民族,他们对于主管山林狩猎的山神,有着特殊的敬意。所以孟金福沿袭着族里的规矩,每到一片山林,都先要选一棵高大的松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用心雕刻一尊山神像。打猎之前,他和族人会虔诚地向山神像膜拜和乞求,而当打猎不顺,他们也会来到山神面前,诉说生活的不易与狩猎的委屈。 对山神的信仰,也塑造了鄂伦春人独有的骄傲和信条。孟金福打猎用的是一支很老的枪,他不肯换新的,认为新式的枪体现不出猎人的水平;他也不肯学着用套索、夹子做辅助,他认为不分老幼地猎杀动物,山神是会不高兴的。 看着孟金福夫妇的生活,不禁让人想起了诗经里面那首著名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实那首国风是一首叙事长诗,徐徐地描墓着一幅社会风俗画卷,从七月开始,按照一年的时间,一月一月地进行和展开着不同的生产生活,从容、宁静而富足。 孟金福夫妇也是这样,他们的生活恬淡、规律。新年到了,作为萨满的孟金福要在马尾上系红布带以示对神马的尊崇;夏季是水草丰美的季节,除了狩猎,还可以捕鱼,捕鱼都是划着自己做的桦树皮的小船:离家之前,妻子要用柳条打他一下,因为按照老辈传下的风俗说,女人打男人一下,出门就会有好运,不会空手而归;桦树船如果太旧了,就趁七月的时节,剥桦树皮重新做一条,桦树皮做船身,樟松树做龙骨,有人帮忙的话,一天时间就可以搞定。 这样的日子看起来静好,却无法永恒。有一天,一棵雕着山神像的树被砍掉了,孟金福在树墩的地方,看着树木巨大的伤痕闷闷地蹲了很久,像是另一棵被砍伐的树墩。他感觉到,山神在无可挽回地,离他越来越远,这种感知让他几乎室息。 而小一辈的人们,感受和想法则完全不同。他们很快接纳和适应了离开山林的定居生活,受教育,找工作,生孩子,然后让他们的孩子更是普通地上小学、初中等等。他们已经和上一代鄂伦春人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甚至不能明白孟金福眼中的山林。孟金福眼中和心中的山林是有神的,而在下一代眼中,山林就只是山林。他们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孟金福知道儿子这一代不属于山林,他试着告诉儿子山林的神性,却发现他怎么也不能懂得山林对于他的父亲的意义。 接近影片未尾的地方,一位鄂伦春族老人过世了。正如画外音平静而凝重地诉说着,死去一个老人就意味着鄂伦春人又远离了山林一步。 老人被按照鄂伦春人传统的丧葬方式举行了风葬,他们认为风葬能够把死者的灵魂随风带回山林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林,他们的神已经远遁的山林。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21 19:50 , Processed in 0.0705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