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额尔德尼 时间:1978年 片长:52分钟 获奖:1984年获得了三次国家级大奖,并通过中央视台发行到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 作品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表现对象,选择沙漠中的骆驼、驼铃、绿洲、胡杨树为主要歌颂对象,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草原地区的人们所特有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状态。 一提起沙漠,很多人会摇头:那里没有生命,没有人家。尤其在影视作品中,沙漠简直就是荒漠、恐怖的代名词。沙漠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导演额尔德尼抱着答疑的态度,走遍了内蒙古阿拉善额吉纳河两岸、贺兰山密林深处、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腹地…两年多时间行程上万公里,和当地牧民朝夕相处,一起生活劳动,克服了酷暑严寒带来的诸多不便,完成了系列电视纪录片《沙漠散记》、《绿色的使者》、《生命之源》《沙漠深处有人家》以及三集音乐风光片《魂》《愿》、《情》等九部作品。其中《沙漠散记》使其获得了许多荣誉。作品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通过极富色彩的表达,表现了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怀和精神的自由解放,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佳作,并为草原电视艺术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尤其是作品中的许多审美意象表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草原主题电视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内容和民族情感言说的对象。 草原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通常意义上讲,草原世界是指北纬38°-55°之间(或称北纬43°),一条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的草原地带。而处在这两个纬度之间的中国北方的大部分范围,都习惯性被称为中国北方草原,从行政区域看,内蒙古基本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在此意义上理解草原纪录片,就是指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草原纪录片,具体而言是以反映草原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展现草原地域特有的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以及民风民情、生产生活方式,表现草原人特有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的纪录片。 本片开始拍摄于1978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沙漠散记》播出后的轰动效应对于这部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部系列纪录片在1984年获得了三次国家级大奖,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发行到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同年11月额尔德尼还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影大会,被评为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50人,内蒙古1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6月22日,《沙漠散记》还代表中国参加了日本国际电视节目的展映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映像纪录中心董事长,世界著名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先生收额尔德尼为他的学生。 1994年6月22日,额尔德尼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白岩松的采访时,含着眼泪说了一句话:“我尽管在大家的帮助下做成了几件事,但欠儿女、妻子、家庭的太多太多…”创作者本身的限辛努力与对电视事业的呕心沥血的精神已成为多年来业界青年的学习榜样。牛山纯一先生在评价额尔德尼的作品时说:“额尔德尼先生打破思想的牢笼,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尤其是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哲理化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贡献。”从此之后,草原电视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继《沙漠散记》之后,额尔德尼和他 带领的年轻人创作了一系列以草原为内容的纪录片作品,《草原散记》、《明鹰散记入、《骏马追风》、《鄂温克风情》、《金色圣山》、《温都根查干》、《父亲的眼泪》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并曾多次荣获国内外纪录片大奖。 草原审美意象的表现 《沙漠散记》作为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创作者能够准确地抓住被表现内容所具有的独特的意象之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具有鲜明的草原地域特征的自然风光成为创作者们重点表现和赞美的对象,与草原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马、羊、驼也成为创作者讴歌的内容;同时一些代表草原风情、风俗的意象也进入作品之中,“陶爱格”(劝奶歌)、“草原母亲”等更是成为作品中不断再现的符号元素。在表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中,直接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状态诉诸镜头,具有较为浓重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些作品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雄的主题、人性的高大和完美过滤掉,关注普通百姓在自然生活中的平凡生活,开始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草原“陶爱格”(劝奶歌)最早被记录就是在《沙漠散记》中。 “陶爱格”又名劝奶歌,是一种没有固定旋律、也没有任何语言(歌词)却异常动人的草原歌曲。它产生的年代无从获知,不知被牧人们吟唱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它流传了多少代。它那拖着长音的低调低沉而平淡,古朴而单纯,似乎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结束。在额尔德尼的纪录片《歌声遍驼乡》中就有这样的表现(解说):“又一个接羔时节,又一个生命降临,然而一个可怜的小骆驼刚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了。小驼羔看见同伴们幸福地依偎在母亲怀中吃奶的情景,它哭泣,它发出长长的揪人的哀嚎声。这个时候,草原母亲出现了,蒙古族妈妈唱起了‘陶爱格”。蒙语劝奶时的发音是 Tog,译成汉字即“陶爱格”。蒙古族妇女就这样“陶爱格啊陶爱格,陶爱格啊陶爱格”一遍又一遍,一声又一声,从早晨唱到夜晚,唱得母驼的眼神从冷漠慢慢变得柔和,终于被感动得流泪了,心回意转,任驼羔钻到自己的身下吃奶。于是,小驼羔像其他的小伙伴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草原母亲之歌就这样无数次地被唱给遗弃自己孩子的母驼、母羊、母马,草原的纯情、母亲的挚爱,在人与动物之间架起一道爱的桥梁,是人类传递给生灵的,还是生灵对爱的翻然醒悟,准又能说得清楚呢?作者用长镜头为我们讲述着陶爱格歌声的巨大力量,观众被片中蒙古族妇女的执著、真诚的爱心所折服。 在《沙漠散记》中,沙漠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生态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意象,再也不是荒漠、孤独的代名词,纪录片引领观众走遍了额吉纳河两岸、贺兰山密林深处、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腹地,看到了沙漠中生机盎然的绿洲,美丽而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还有生活在沙漠中淳朴勤劳的人们…在这部纪录片中,沙漠已经成为人化的沙漠,成为满足人类需要、被人类所利用、所欣赏、所感悟的沙漠。就像行进在沙漠中可以体验人生苦旅一样,“走得好的只有少数能够征服生活的人”。额尔德尼是土生土长的草原人,对草原的特殊的情感使得他的镜头凝聚了草原人对草原母亲的赤子之情。作品中,他将这种情感倾注在意象的表达和表现中,凝聚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之中,融汇在作品的细节中,渗透在作品所表达的哲理之中。 内蒙古额济纳河岸是胡杨树的王国。这片胡杨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沙漠散记》是较早记录沙漠绿洲胡杨树的作品。其中曾经对胡杨树有过这样的描绘一“有的顶天立地,如同武士;有的盘根错节,好似卧龙;有的像星翁指路。”静态的描绘让胡杨给人一种肃穆之美:“看,兄弟们围坐在一起爽朗交谈;听,姐妹们簇拥在一块儿悄然诉说…”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大量精美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有性灵的动感世界,让人们不禁对胡杨树发出感慨:“生命是古老的,又是常青的,如今它们依然千姿百态地表现着。”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胡杨林中取景拍摄,向世人展示了额济纳胡杨之美,也使额济纳胡杨林成为许多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地热、多沙、冬大寒”的漠土使胡杨成为地球上生命不死的精灵,胡杨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寓意的象征,它的生生不息是对这片热土的回馈一没有胡杨林,就没有绿洲;没有绿洲,就不会有这片土地上人类的生存。 特殊时代的精神激励 纪录片《沙漠散记》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大漠深处人类顽强的生命,同时,作品更是尽情歌颂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时代精神拉骆驼人的执著、乡村教师的爱心、植树老汉的耐力、护林员的敬业…《沙漠散记》在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大家纷纷被纪录者的勇气和创作才华所折服。作品使沙漠人得到了激励,科学工作者受到了启迪,内地人了解了沙漠,海外侨胞认识了祖国,青年人懂得了生活的哲理。当时,洛阳拖拉机厂一位名叫祝洪的女性一经历过坎坷生活的青年,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看到了《沙漠散记》,坚定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她在给额尔德尼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您的《沙漠散记》告诉我,浩瀚的沙漠中有丰富的矿产,有美丽的额吉纳绿洲,有清脆的铃声,更有拉骆驼人海一样深沉的爱。骆驼那种能吃苦的精神鼓舞了我,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解说词深深地打动了我…”她鼓起勇气参加了两所大学的函授学习,表示“要像沙漠人那样坚强地生活下去”。旅居美国的曲延福老先生则在信中写道:“这部电视片在被人们认为什么也没有的沙漠深处,发现了美丽的世界和沙漠人的高尚情操。”无疑,纪录片《沙漠散记》不仅是一部让观众了解草原的重要作品,更是一部励志之作。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21 10:09 , Processed in 0.0649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