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期,纪实美学逐步兴起,成为主要潮流,纪录片制作追求客观,避免创作者的主观介人,然而,纪实将使《英和白》限于平庸。张以庆开始艰难的构思。 前期调研时,张以庆就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纪录和表达主人公单调、重复的生活。因为英和白14年如一日的生活,摄制组几乎可以在一天内就把整部片子的内容拍完。随着调研的深人,张以庆发现了屋角里那台总是开着的电视机,发现喧嚣的电视资讯与英和白枯燥的生活之间鲜明的反差。于是英、白和道具——电视机构成了一个类似于舞台一样的戏剧空间,电视机成为连接这个狭小空间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在多数纪录片强调跟踪纪实的时候,张以庆希望通过舞台剧一样的结构制作《英和白》构思完成之后,终于可以拍摄了。 《英和白》摄制组由7人组成。导演张以庆,两位摄影师,一位摄像助理。一位录音师,一位灯光师,一位制片人,还有一位司机。张以庆在武汉杂技团一共拍摄了六个月的时间,最终拍摄素材2500分钟。 在确定“英和白”为题材之后,张以庆用三个月的时间与驯养师白沟通。他在电话里跟白讲他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成长与挫折、做过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由于白曾经看过《舟舟的世界》,所以两人沟通后,白勉强表示可以一试。然而就要开拍之前,白改变了主意,拒绝拍摄。这让张以庆焦急不已,因为《英和白》的选题已报,拍摄资金也已到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张以庆只得奋力一搏,希望用诚恳和真诚打动她。张以庆在电话中与白力争:"我总感觉有些价值,不只是对你我有价值,而是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看在这个份上我想最后和你谈一次。”他急中生智一气把想法说了出来。电话从夜晚打到凌晨,最后白同意拍摄,但她提出一个条件:不可以采访。 因为白拒绝采访,张以庆起初担心一直在封闭、空旷无声的空间内拍摄,后期剪辑会很困难。因此他在拍摄中一直努力做工作,希望白能够开口,但白却一直拒绝。这样的拒绝曾让张以庆失去信心,但他逐渐发觉主人公三缄其口却转化成另一种力量-无声的力量。英和白之间少有的对话,以及白的沉默反而延展了故事的无限性,成为片子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在拍摄前张以庆已经明确了片子的结构、主题,非常明确要拍什么,不要拍什么。因此,他的拍摄模式与跟踪纪实拍摄不同,导演控制现场,摄影师按照导演的要求完成拍摄。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一以贯之,张以庆都会通过监视器观看摄影师拍摄的画面,强调形式上的美感,无论是灯光、画面还是音响。同时他观察生活,指挥摄影师拍摄新的场景。张以庆反对抢拍、捕捉,他表示:“我永远拍摄可以反复的、重复的,我不会刻意抢拍。《幼儿园》也有抓拍、捕捉,但是抢不着没关系,今天捉不住就明天捉。”前期的观察使他对被摄对象了如指掌,哪怕错过了一次突发事件,他也会从容地等待下一次事件的发生。 英和白的生活几乎每天都是重复的,漫长的拍摄令摄制组倍感疲惫。张以庆却总试图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拍摄快要结束时,他意外发现每天都坐在武汉杂技团院子里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女孩。“开始我们也没有觉得什么,忽然有一天都快拍完了才意识到,这个孩子太重要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啊,我们每个人都在等,我们等着上学,等着毕,等着结婚生子,等待戈多嘛。看起来是分离的,但事物之间绝对是有联系的。她是白的明天或者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那个孩子。” 在拍摄中,导演和摄制组也面临各种困难。熊猫是情绪极不稳定的动物,甚至比老虎还难训练。都说人和动物相处久了,人就会像动物,动物就会像人。或许是因为白和英朝夕相处的缘故,白的内心也特别敏感。他人轻微的一个眼神,白都能察觉。在摄制组拍摄时,白的心情经常突然低落、伤心、发脾气,拒绝再拍,而在拍摄熊猫时,白不允许年纪稍大的摄影师进入熊猫的笼内拍摄,只允许没有结婚的年轻摄影师进入笼内。张以庆开始很不理解,他事后慢慢细想,或许是白希望更纯洁的人进到笼子里的缘故。由于拍摄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摄制组的拍摄过程经历多次反复。 拍摄到六个月的时候,白带英去上海作交流,张以庆也跟着去拍摄。但当他发现上海发生的事情已经不是他所要拍摄的内容,他决定结束拍摄。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21 20:12 , Processed in 0.3008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