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上)

发布者: 武士| |原作者: 古珍晶 邹沁园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0-3-2 22:26
查看: 1644| 评论: 0
摘要: 一、藏族题材纪录片概述1. 藏族题材纪录片概念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在场画面,以展示客观、真实为本质,并用纪录来展示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 ...
一、藏族题材纪录片概述
1. 藏族题材纪录片概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在场画面,以展示客观、真实为本质,并用纪录来展示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的要义在于真实。在中国,纪录片诞生的时间比较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我国第一部纪录片是《定军山》(1905年)。而我国的纪录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年~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年~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年~1998年)及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迄今)。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呈现出现实主义并向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境况。其藏族题材纪录片中包含的内容的能指及诠释意义的所指是纪录片所具备的多样化特征之一。

藏族题材纪录片是指通过纪实影像手法展开的关于藏族地区人们的自然环境、生存状态、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的影像类型。[1]溯源藏族题材的电影,可以追溯至1903年,这不是一部由国人来拍摄的电影,是德国探险者威廉费尔希纳将其在藏区的探险经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在其国家进行展现,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开辟了藏地纪录片的先河。[2]月明影片公司在1935年拍摄了《神秘的西藏》和《黄专使奉令入藏致祭达喇叭》,这是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而知最早由国人自己拍摄的藏地纪录片。[3]所以,一开始藏地或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轨迹类似于电影的发展历程,最初都是由外国人尝鲜和解读它,无外乎,经过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和渐入佳境,国人也开始去纪录拍摄华夏文明语境以及反映藏族人们自身文化生态的藏族题材纪录片。

建国初期,在藏族地区拍摄的藏族题材纪录片主要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民族政策所需要为依据,如18军拍摄的《光明照耀着西藏》,1950年代末期,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的《通向拉萨的幸福路》,诸如此类。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宣传功能和教化作用。近年来,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藏族题材的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西藏的诱惑》(导演刘郎),四川电视台拍摄的《藏北人家》、《八廓南街16号》(导演段锦川),按国际制作方式运作的《西藏一年》(导演孙淑云),以及由青海藏族群众拍摄的反应藏族生活的《牛粪》(导演兰则)和学术界拍摄的具有人本视角带有浓厚的国内独立影像痕迹的《喜马拉雅天梯》(导演萧寒、梁君健、雷建军)等等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关注藏族题材的纪录片和藏地文化生态语境的解读,拍摄了不少令人称赞的影片,进而形成了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欣欣向荣。

2. 藏族题材纪录片和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区别
在对藏族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明确藏族题材纪录片和西藏题材纪录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就藏族和西藏来看,这两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藏族指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主要的分布为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西部等,而西藏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而西藏只是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理清这两个概念,藏族题材纪录片和西藏题材纪录片这两个概念就十分清晰了。所以,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对象是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各个地区的藏族风情、特色,而西藏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主要对象是西藏自治区的自然风情、人文风俗和民族信仰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藏族纪录片的内涵和范围要比西藏题材纪录片宽泛。

3.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藏族题材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藏族题材纪录片应从1931年意大利人马里奥.皮亚桑扎所拍摄的《从克什米亚攀登喜马拉雅山》开始,至2015年内地导演曾海若拍摄的《第三极》,藏族题材的优秀纪录片无论在数量或是影响力上都是巨大的。我们将通过表格例举主要作品的形式来呈现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表1):

从藏族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代表作品看它的发展历程,其国内拍摄的大制作藏族题材纪录片多采取宏大史诗,结合藏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民俗信仰徐徐展开。当然,既有其国外导演对其进行单方面纪录解读,又有其对描述藏族带有一种浓厚神秘主义色彩成分。在当下,随着跨文化的传播,藏族题材纪录片所体现出更多具有人本主义精神,探索出人们内心对追求自然纯净、心灵空净、思想明净的向往,其中在宏大题材下也有对个体生命赞歌的描述,对其藏族题材纪录片不仅在创作手法上、故事内容中、视听语言等多方面也趋向成熟。

二、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
文化界对于文化传播的定义主要从传播过程而论,认为是人类文化由一个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以分为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两种。文化在传播中实现变化与发展,且具有跨文化、跨区域、跨组织结构等特征。

1. 藏族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的积极效应
纪录片从它诞生开始就具有一种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并且具有一种将文化的当代性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媒介力,应该说,纪录片最早以它独有的影像写作方式,改变着大众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4]如青海久治县白玉乡藏族群众兰则的首部纪录片《牛粪》,呈现了牧民眼中的生活元素——牛粪的各种用途。在这部纪录片里面,牛粪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来砌墙、做羊圈、狗窝,甚至可以用来作为储存鲜肉的“冰箱”……一切不可思议的用途让观众大开眼界。具体来看,藏族题材纪录片的积极影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少数民族凝聚力

在藏族题材纪录片《最后的马帮》里,讲述的是云南贡山县最后一支国营马帮在独龙江流域运粮的惊险马帮生活。这个纪录片在捕捉现实生活进程不可预知的许多突发性情节上的关键及亮点中,通过真实而有感染力情节推进,揭示了在险峻的高山峡谷里高原人最粗犷的心情流露和生存状态。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原生态的藏族区域和马帮文化。为其百折不饶的精神感叹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2)促进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

“任何一种民族均含有两种趋势的内容,一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自我发展,构成民族传统文化;二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民族文化逐渐具有融合的趋势,构成各民族共享文化”。[5]对于藏文化来说,由于长期藏于深闺,需要走出去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在导演段锦川的纪录片《八廊南街十六号》里,我们看到了以西藏八廊居委会为例的拉萨核心基层行政组织的工作日常,导演向广大的观众徐徐展现了西藏基层居委会是如何从“小传统”变成“大传统”附属的。这部纪录片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西藏的日常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西藏神秘的政治情况,从而也让外来文化受众对藏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3)促进藏地旅游业发展

目前,存在不少旨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中的藏族典型意象,如布达拉宫、八廓古城、纳木措湖、茶盐互市等,这种真实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环境刺激了观众对藏族生活的地区旅游的欲望,从而极大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表1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作品     下载原表

 表1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作品
表格来源:自行整理

(4)提供独特的审美享受

藏族题材纪录片主要是通过一种十分自然、淳朴的方法在传播藏族文化。观众通过观看这些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纪录片,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而启迪人们反观现代生活。

2.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的消极效应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一些文化人类学者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研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传播的内容不全面,或者是传播的信息接收不完全的相同的状况。这样,就造成了文化群族之间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妨碍受众正确认识藏文化,造成文化误读

提到西藏,人们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里浮现香格里拉,这是代表着西藏的一种意象,但是,我们在某些纪录片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虽然有着香格里拉的意象是代表性的意象,但是,我们看不到藏区的现代痕迹,这样的纪录片可以说是有失偏颇的,不仅不利于文化传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误读。如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就是西方对藏族文化误读的典型,在这部小说里,詹姆斯希尔顿为西方的读者制造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神话。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一个“香格里拉”并不存在与这个世界。

(2)对藏族本有传统文化的忽视

纵观国内目前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有些拍摄者并不是藏族人,难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者带上政治色彩,如此,只会造成受众对藏族本有传统文化的忽视,也会使得藏族题材纪录片失去作为一个独立文化承载者的特征和位置。

如纪录片《盐城万里》选取了藏区几乎绝迹的盐民作为拍摄对象,记录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日常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异常辛苦的,其实不然。但通过这种纪录片,受众会产生这就是藏族的日常生活状况的误解。如此纪录片流传到国外,就会造成国外导演在拍摄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时候采取一种俯视的态度,从而丧失对藏族生活方式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张明.西藏一年:影像民族志的新面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

[3]寇才军.外国电影中的藏文化“刻板印象”[J].西藏研究,2007.

[4]董岩.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态势[J].今传媒,2006.

[5]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孙春英.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8]杨辉麟.西藏的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9]王海飞.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J].民族研究,2008.

[10]唐仲娟.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西藏艺术研究,2012.

[11]张涛.境外藏族题材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艺海,2015.

注释
11.熊迅.藏地纪录片的影像传播与文化阐释[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

22 .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M].王筑生,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7.

33 .熊迅.藏地纪录片的影像传播与文化阐释[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

44 .肖平.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61

55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 22:37 , Processed in 0.0787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