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于2018年10月开始在浙江卫视首播,并在腾讯视频同步播出,由执导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陈晓卿担任总导演。该片共8集,包括《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风味之旅》,从多种角度探索和解读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一、共性的视觉展现 立足于国际文化市场,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团队将各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共性作为叙事重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风味人间》对饮食文化共性的突出首先体现在主食上。人类饮食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作为主线,主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味人间》中,各分集对不同地区相似的主食做了对比性的描述,如法国瀑布土豆泥与中国土豆菜式洋芋搅团、伊朗桑噶烤馕与陕西石子馍,站在全球化的叙事视野上描绘中国美食,无疑是减轻文化隔阂的有效方式。其次,纪录片从技术角度展示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共性。食物的制作、存储以及品尝方式多种多样。如片中提及了皖南火腿同伊比利亚火腿之间的相同之处,将越南饮食中的鱼露偏好同傣家人依赖蘸水的习惯联系到了一起,对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相似的饮食文化做出了类比性的再现。最后,纪录片从口味角度展示了饮食文化的共通之处,将中国的霉苋菜、臭豆腐与瑞典的鲱鱼罐头、法国的蓝纹奶酪进行对比,体现了不同国家人们对“臭”这一特殊风味的共同迷恋。 借助上述三个不同角度,纪录片《风味人间》凭借对饮食文化相似性的展示,明确了其跨文化的主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在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有着巨大差别,然而内心深处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相通的。《风味人间》纪录片立足于美食,抓住了美食表象隐藏下人类欲望的共通性,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将美食的诱惑和震撼传递给受众,将人类对美食的渴求与向往意识贯穿于作品始终,借此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纪录片重点对美食做出了竭尽全力的视觉展现,无论是哪一地区的何种美食,在纪录片中的影像展现都产生了激发受众渴望的作用。换而言之,《风味人间》在美食展现的基础上,用情感欲望作为手段,使受众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共同的联想与期待,凭借这种叙事方式降低了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风味人间》牢牢把握住了美食展现的叙事重点,在光影、构图、颜色等方面精益求精,视觉语言上有着极高的表现。与其他饮食类纪录片相比,《风味人间》的突出特点在于各种技术手法的灵活应用。例如纪录片通过微距拍摄的方式带领观众细致观察食物的纹路肌理,用热成像拍摄、显微拍摄对日常生活中不被观众了解的食物的变化过程进行再现。通过技术应用,鲜鸭蛋在石灰中发生的质变、豆浆在凝聚剂催动下产生的分子交联、花椒受高温影响发生的爆裂等肉眼看不到的食物奇妙变化得到了最生动直观的再现,这种拍摄方式令纪录片的视觉感官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灵活的技术应用在视觉层面上将为观众所熟悉的各种美食做出了陌生化的呈现,艺术再加工的叙事刺激着受众的观赏欲望,同时也使人们对理解事物变化和窥探事物本真的情感诉求得到满足,创造了优秀的观赏体验。 二、历史的回溯 饮食的发展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饮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总能够发现不同地域、民族人们在饮食方面的统一性。纪录片《风味人间》紧紧把握住了饮食文化的历史性,站在人类的整体视角从远古时代开始沿时间脉络追溯观察,将人同自然二者的互动展现在荧屏之上。在纪录片中,创作团队有意识的、工业化时代下的规模性食物生产内容,使受众群体的目光聚焦在文明层次上,引导着受众群体寻找、发现人类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踪迹。 纪录片《风味人间》对历史文明的回溯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创作团队以对游牧民族美食的介绍与展示为开端,叙述了由游牧到定居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烹饪方式的质变。通过探索在游牧时期人们的饮食技术来引导受众群体发现不同地区人们相同的发展历程。纪录片也对当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原始的烹饪形态进行了叙述,以白族烤生皮、罗布人烤鱼等为例,在现代化环境中激发受众对原始烹饪的想象,再现饮食文化起源,描绘由生到熟、由简单到丰富的饮食文明进化历程,唤醒观众对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情感记忆,在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激起受众的共情心理。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文化层面开展历时回溯的同时,也站在烹饪技术的角度上呈现了人类饮食的发展。片中,通过从海南地区的陶具到摩纳哥塔吉锅的制作与应用,观众能够轻易发现其中的共同原理,即通过容器以及其中产生的蒸汽热度烹饪食材,无论是有意识地应用火处理食物,还是发明制造并使用器皿,都充分表现出了全人类的智慧和进步发展。从纪录片文本分析中可以发现,创作团队有意识地对中外相似烹饪技术做出对比,探寻二者共同的发展起点,打破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了对东西饮食文化共同之处的深度挖掘。 《风味人间》从宏观的历史层面探寻了东西方饮食共同的起源和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这是其跨文化叙事的又一突破性策略。 三、仪式的呈现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食物的深层次价值也是通过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体现出来的,换而言之,与人类的联系是食物的重要存在意义之一。可见,饮食类纪录片都必然会同人类饮食文化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程度的联系。在从食物、技术两个浅层角度开展叙事的基础上,背后隐藏着的人文故事可以说是《风味人间》纪录片跨文化叙事的更强推动力。片中,将邻里亲人吸引到一起的东北杀猪菜、土生葡人为团圆而炖煮烹制的大盘杂煮Tacho等小故事,将食物凝聚和提升亲友情感、寄托和表达乡愁的重要意义展露无遗。利用饮食的人文性实现跨文化传播,是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通过描绘饮食仪式而实现的。 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团聚”为核心,对于食物在亲友团聚的仪式性作用方面进行了充分展示,并进一步刻画了食物在人与人情感联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作品中,“团聚”成了各故事的人文性起点与情感支撑。从瑞典的周末朋友聚会上的鲱鱼罐头体验到安第斯山脉中为团聚而举行的祭祀,从哈萨克牧民夏日中的最后聚会到新疆父母经过一月忙碌蘑菇采集后同子女的团聚,作为情感连接的食物在这其中呈现出的仪式感是无法被任何其他事物取代的。火腿出现在西班牙仪式化聚会以及我国皖南年夜聚餐上,相同的食物有着相同的意义,而纪录片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人们在仪式中食物上的共同喜好,更是仪式背后隐藏着的共同情感。饮食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实现了文化上的跨越式交流传播。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风味人间》并未盲目追求新奇和刺激,而是始终坚持以普通人的平凡视角为着眼点,通过拍摄记录平凡普通的日常活动发现人、饮食文化、自然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其中触及人心的元素表达并传递给受众。 在完成饮食仪式场景生动再现的同时,《风味人间》也并未忽视叙事。在完成食物的展示和介绍后,来自不同地区的食物制作者们都有捧着食物直面观众的镜头,用身体姿态以及较为正式化的语言对此阶段的文本进行简单总结。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沿袭自《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用有意识的摆拍来体现仪式感的叙事方式在受众中引发的反响各不相同,但依旧被创作团队延续了下来。由此来看,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同,《风味人间》的叙事特征有着较为鲜明的集体主义色彩,突出展现了传统的家国情怀。 此外,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在人物故事上做出了更进一步的简化,仅围绕饮食简单刻画了相关故事线条,在介绍国内观众不甚了解的外国食物时更是如此,从环境、历史、文化、演变、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却同时不失精练的描绘,由此也能够发现,要克服跨文化为前提的各种传播障碍绝非易事。从其他饮食类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经验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有关人的故事讲述和对饮食奇观的展现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而在《风味人间》中,仪式化的叙事策略既是对矛盾双方的调和,又是叙事上的简化,大篇幅的镜头语言用于视觉表达,同时也用画龙点睛的方式点明了人和食物间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 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外国美食占据了近三成比例,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此类部分内容的展示重点在于奇观以及仪式化上,这里的仪式化呈现是创作团队引导国内观众初步了解外国美食的尝试,可以预测也是为之后创作中导入异质美食文化埋下的伏笔,不能否认,饮食仪式的呈现是《风味人间》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族文化的回归 纪录片《风味人间》放眼于全球饮食文化,根本目的是用跨文化参考、对比的方式反过来对我国饮食文化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发现其独特性,站在异质文化视角下分析中国人同食物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纪录片的主旨依旧在于传播与弘扬民族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意义在于构造新的观察视角,文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中华民族自己的故事上。 《风味人间》在介绍日本鱼生、豆腐过程中阐述了我国饮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例,纪录片中的异国食物主要起到了参照、映衬的作用,这是纪录片回归民族文化的主要叙事方式。与此同时,纪录片也对中外饮食进行了比较和区分,将北欧的“粗放”与中国的“精细”相对比,将不同国家利用小麦制作的各种不同面食作对比。值得称道的是,作品的意图并不是通过对比来强调中国美食的至高地位,而是着重突出了其创造发展性,将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突出我国美食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在实现民族文化回归的同时,兼顾了异质文化受众的情感接受度,这无疑是跨文化传播叙事的又一成功之处。 结语 文化产品的产生脱离不开固定的背景,因此,文化产品都与政治、历史、社会等元素紧密相关,而政治、历史、社会等元素反过来又是受众理解文化产品的必要条件。“共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和谐美好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内容,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团队有意识地以世界饮食为背景,筛选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相似的元素开展叙事,这是同国内受众的思想价值相符合的。可以说,片中各国家、地区、民族人们饮食文化上的共通之处,正是纪录片作品在人类饮食上的核心价值观点。作品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上探寻不同地区人们饮食上的相似和共通性,以此为突破口完成了跨文化叙事,成功地在饮食层面构建出了文化共同体。这种精巧的策略,对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长远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冯薇:《中国特色话语的全球本土化传播策略-以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发行为例》, 《现代传播》2018年第4期。 [] (2) 于杰、刘振宇:《天地有大美航拍也人文-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主题意蕴及创作方法探索》, 《电影评介》2017年第14期。 [] (3) 张阿利、唐向瑞:《浅析近年来国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特征-以陕西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为例》, 《中国电视》2018年第7期。 [] (4) 郑西帆、宋蒋萱:《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建构的多维中国形象分析-兼论如何提高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新闻大学》2019年第1期。 [] (5) 李国伟:《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3期。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28 08:05 , Processed in 0.0565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