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非遗题材纪录片多元叙事策略研究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赵婷 三亚学院2020-2-27 19:05
查看: 1506| 评论: 0
摘要: 叙事视角选择关联着纪录片的风格、类型、功能等形态特征, 而叙事策略运用直接反映了创作者对历史事实重要性的判断和抉择。一般而言,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客观记录、主观介入、真实再现三种方式。根据题材的不同 ...

非遗题材纪录片多元叙事策略研究



叙事视角选择关联着纪录片的风格、类型、功能等形态特征, 而叙事策略运用直接反映了创作者对历史事实重要性的判断和抉择。一般而言,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客观记录、主观介入、真实再现三种方式。根据题材的不同, 纪录片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题材纪录片以挖掘非遗内在含义、还原非遗原始面貌、展现非遗艺术魅力为目标, 造就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独特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1。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非遗题材纪录片通常选择多元叙事策略。

一、非遗题材纪录片科学性特征的叙事选择
非遗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 它们源于生活, 具有承载人类社会文明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根植于农耕时代的非遗往往与先民们的祭祀活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紧密相连。因此, 早期的非遗绝不是一门独立于观众之外仅供欣赏的纯粹艺术品。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非遗逐渐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无法完整地保留原生态或本真性。如何挖掘非遗背后的内在含义, 尽力原汁原味地还原非遗的本来面貌, 考量的正是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科学性。

就非遗题材纪录片而言, 其科学性离不开创作者及创作团队充分的田野调查、符合逻辑的资源收集、严谨的分析归纳, 等等, 更离不开对非遗项目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纪实性的视听语言, 选择客观性的叙事视角, 进行真实的故事叙述, 都是保证非遗题材纪录片科学性特征的必备手段。

1. 叙事语言:纪实性的视听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纪实语言就是纪实美学的一种具体体现。非遗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科技水平极不发达的古代, 非遗主要依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来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传承人是非遗真正的守护者。因此, 非遗题材纪录片要想揭开非遗的文化内核, 离不开对这些传承人日常生活、社会行为、思想情感的直接呈现和描述。

非遗题材纪录片《留住手艺》 (2012年) 就大量使用了跟拍镜头、同期声、解说词等纪实语言。例如, 苗族人杨光宾为了打造银饰, 独自坐在火炉旁, 一边拉风箱, 一边烧制白银, 待白银彻底熔化后, 立刻将银水倒入固定的模具, 再用铁锤敲打成型。整个制作过程就是一个跟拍镜头, 既展现了苗族银饰制作的艰辛, 又体现了银饰制作完成后工匠的喜悦。魏金全是华县皮影戏非遗产传承人, 他在片中为观众讲述了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你就是千军万马, 你就是对打, 都是一个人操作皮影。要表现哭泣的话, 你在这个地方捂住他的脸, 一个往外掀, 一个往里拉。他要跪的话, 就把裙子撩一下, 然后起来的时候, 手有个向下的动作。”此处同期声的使用除了对皮影戏表演内容的完整记录外, 也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另外, 为了表现木板水印深厚的文化历史, 在该集的开篇处, 就出现了大量解说词:“《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 描绘的是当朝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作品中人物造型准确精微, 线条工细流畅。然而历史上这幅珍品早已遗失, 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也只是宋代的临摹本, 社会上流传的《韩熙载夜宴图》其实都是由一种传统手工木板水印印制出来的。”由此可见, 纪实性视听语言对表现非遗的真实大有裨益。

2. 叙事视角:选择性的客观角度
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叙事的重点和非重点, 并且表明了创作者对叙事内容的一种态度2。非遗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并不是古人刻意制造出来的艺术品。因此, 选择准确合适的叙事视角, 对客观展现非遗原始面貌极为重要。


鉴于非遗的历史性和独特性, 创作者在视角选择上多采用内外结合的模式, 以此增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客观性。例如, 纪录片《海之南》 (2012年) 第四集《人家》, 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黎锦作为世界级非遗的渊源及当前发展困境。在开头部分先运用解说的形式介绍了海南黎族的起源:“黎族祖先大约于三千年前从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在汉武帝公元前110年将海南纳入中国版图时, 海南岛就有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的黎族人。”随后, 以黎锦编制的过程为画面, 一边展现黎锦绚丽多彩的民族图案, 一边介绍黎锦的历史:“宋末元初, 黄道婆来到海南岛, 将黎族人精湛的纺棉技术传播至内地, 推动了棉纺业的发展, 从而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衣料以丝麻为主的历史。”由此, 将观众带入历史的画卷。社会的进步让传统黎锦面临诸多困境, 片中黎锦传承人刘春兰的自述又让观众感受到当下黎锦发展的无奈:“因为没有那么好的经济效益, 也找不到好的销路, 也就没有那么多人想去传承这个黎锦技艺, 当时的传习所, 仅仅剩下三个人, 她们走后, 我就傻傻呆呆地坐在那里。”

在这部纪录片中, 外视角叙述的是海南黎族及黎锦的发展历史, 内视角则是黎锦传承人刘春兰在镜头前的自述。这种内外结合的叙述视角, 其实在很多非遗题材纪录片中都有运用, 如《秦腔》 (2012年) 、《琵琶艺术》 (2012年) 、《指尖上的传承》 (2015年) 等。内视角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外视角则能够呈现客观的叙事, 二者的结合将促进内容及表达的平衡和互补, 从而保障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科学性。

3. 故事叙述:真实的内容呈现
非遗不是一件静止的艺术品, 其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因此, 对非遗题材纪录片而言, 不仅需要应对如何讲“好故事”的挑战, 更要学会如何“讲好”故事的技巧与策略。从非遗题材纪录片科学性特征来看, 它的故事叙述其实就是一个构建平衡事实、实现客观效果的过程。

例如: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 (2012年) 围绕“文化世界共有, 中国保护非遗”这一主题, 讲述了100位非遗传承人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方新中是安徽砖雕非遗传承人, 片中对他的介绍就是遵循了客观真实的原则, 如幼年的成长照片、早期学习砖雕的画面、带弟子一起研究砖雕的影像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 片中方新中对砖雕的学习也是如此, “方新中没有能力拜当地的大家学艺, 毕竟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只能利用空余的时间到处走走, 看看附近清代、明代的雕刻作品, 回到家里自己慢慢模仿”。诸如这样平实的画面和解说在片中随处可见。然而, 观众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更加真实的非遗传承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一部非遗题材纪录片能够通过故事叙述触碰到观众的心灵, 带给他们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体验, 那么, 这样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就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非遗题材纪录片艺术性特征的叙事选择
与科学性特征不同,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艺术性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能动性和想象力, 借助个性化的镜头语言, 完美地展现与非遗有关的人和事, 从而帮助观众一览非遗技艺的全貌, 让非遗在大众心中落地生根, 更好地促进非遗技艺传播和发展。

1. 题材选择:主观的阐释与重构
纪录片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选材选对了, 影片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质表明了题材本身艺术性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而纪录片好的题材选择, 离不开创作者的主观阐释与重构。就非遗题材纪录片而言, 从本质上看, 都是事实真实和理解真实的融合, 是一种建立在理解非遗的基础上去展示的事实真相。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创造者“先判断”的介入, 是创作者主观创作的劳动结晶。正如有学者在论及纪录片核心特性时谈到的那样, “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成就纪录片艺术化表现的永恒主题”3。

以非遗题材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例, 在第四集《苏绣》中, 创作者预先设定了明确的主题, 即苏绣的传承和发展, 然后巧妙地组织、遴选了能够展现这一主题的材料——拍摄对象和事件。其中, 拍摄对象就是苏州当地有名的苏绣传承人邹英姿和她的妈妈惠淑珍, 拍摄事件则是她们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刺绣艺术节。片中开始的解说词是为了拿到刺绣艺术节的入场券, 邹英姿选择和妈妈惠淑珍合作。年轻的邹英姿代表了现代时尚的潮流, 而妈妈惠淑珍则坚守传统, 这样的组合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在刺绣作品的题材上, 母女两人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邹英姿和妈妈都各执己见, 互不相让, 谁都不愿意妥协。”然而, 为了获得妈妈的认同, 同时也为了能够顺利参加刺绣艺术节, 邹英姿选择独自去寻找创作灵感。在这期间, 她改变了传统刺绣的技法, 创造出“滴滴针法”。当她用这种新式针法绘制出具有现代元素的刺绣作品时, 妈妈惠淑珍“一下就被吸引了, 这与她之前见过的传统苏绣完全不同, 独特的形式和质感, 让这幅苏绣有强烈的素描效果”。在这一集中, 创作者正是通过解说词的直接表述、事件前后的镜头衔接和段落安排, 不断地强化现代苏绣的传承和发展这一主题, 直至结尾。另外,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 创作者还精心挑选了苏戏、民乐等作为背景声, 让观众在欣赏苏绣的同时, 领略苏州江南文化的魅力。

2. 表现手法:创造性的真实再现
有学者在论及非遗原生态时提出, 所谓的原生态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刻意地追求绝对的原生态只会徒劳无功, 非遗不仅需要抢救和保护, 更需要创新和发展4。对非遗题材纪录片来说, 创造性地运用真实再现叙事策略, 可以让观众无限接近非遗的原生态, 感受非遗技艺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文化精髓。

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数字技术、历史资料等都是纪录片真实再现的常用手法。当然, 在非遗题材纪录片拍摄过程中, 这些手法的运用绝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创造性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 中的美食不仅是人们劳作之后的果腹之物, 有些也入选了国家或地方非遗名录, 如陕西羊肉泡馍、武汉热干面、安徽臭鳜鱼等。对这些能吃的非遗, 通常运用跟拍的叙事手法, 让观众见证制作美食的全过程。纪录片《海之南》就运用了多种真实再现的叙事手法, 例如在每集的开篇处运用数字技术将海南独特的热带岛屿风情制作成动画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视觉效果除了震撼之外, 还将人们对海南的认知带到史前时代。另外, 该片还在每集的介绍中展现大量珍贵的历史视听资料, 从而还原了非遗项目真实的历史状态, 加深了观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可以说, 在非遗题材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真实再现这一手段, 是理解和阐释非遗项目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非遗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传播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遗的背景下, 一大批优秀非遗题材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们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在现有的非遗题材纪录片中, 也有一些作品存在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问题, 没能准确把握非遗的文化精髓,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创作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并竭力避免。

注释
1 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 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第2期。

2 靳斌:《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策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第63页。

3 胡立德:《艺术性:纪录片的核心特性》, 载《中国电视》, 2009年第12期。

4 康保成:《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与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 第2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4 01:31 , Processed in 0.090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