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一世纪初叶的本片传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如今已是96岁高龄。近百年坎坷人生,历经国之动荡与家之忧患,重重困扰和磨难则最终浇灌出一枝美艳绽放的文坛奇葩。而导演陈传兴将杜甫《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与影片《掬水月在手》中的“主线叙事”相呼应,这显然一下子就抬高了观赏此片的知识门槛。影片意在结果呈现,却对战乱频仍之苦、背井离乡之忧、政治迫害之困、丧父失女之痛、故园平毁之憾以及濒临“一尸两命”之险等等,仅用一个“淡”字作出结构处理,很吻合叶先生打小生性羞怯不擅多言、成人后经受生活打磨而更趋“意暖神冷”的性格逻辑与“弱德之美”。 全片不以诉说苦难为己任,而是精心动用音乐、画面等背景元素,从正面突出叶先生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精髓诠释者和传道者的卓绝风采,及其已经登临的全球学术巅峰。尤为重要的是,全片总体风格及节奏把握上的散淡,因其不乏神来之笔而显出创作功力的分外厚重,不仅很有信息量,而且收放自如。看似轻描淡写、顺手拈来一般,且散落全片各处,实质是精妙剪裁所致,“散”有神韵,“淡”而不飘,深蕴着很高的美学追求。 当然,最主要的是,在“主线叙事”中,通过叶先生的回忆和讲述,观众们能够非常强烈、明确地感受到“三大美”,即中华古典诗词之美、叶先生诗词创作之美以及吟诵之美。 中华古典诗词之美 叶先生多次分析过诗歌创作与诗人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在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结集而成的扛鼎之作《唐宋词十七讲》首讲中就明确指出,“很多人把文学看得很死板,好像一定要说得很死板才好,那是不对的。诗歌是活泼的,是有生命的,而且它的生命还不是它是这样的生命就只是这样的生命,不是,它是可以一生二,二生三的,是可以生生不已,产生丰富的联想的生命。”“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去写诗的。屈原是如此的,杜甫是如此的,陶渊明是如此的,苏东坡、辛稼轩这些品格上光辉隽洁的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来写诗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片子里,除了《秋兴八首》,我们还接触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嫦娥》、秦观的《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朱彝尊的《桂殿秋》(共眠一舸听秋雨)、王国维的《浣溪沙》(试上高峰窥皓月)等名作,还有鲁迅的《无题》(城头变幻大王旗),都一脉相承地展现了中华文化中“诗言志”,以及“好诗词蕴藉高尚情操和精神内涵”的不朽传统而具有隽永之美。 难能可贵的是,叶先生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宣扬中华古典诗词之美,不是仅停留在一般的字面释义,而是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经典文论,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将中华古典诗词的精华之美、精粹之美和盘托出的。叶先生经年累月,心无旁鹜,如古人云“削心约志”,只做一件事,专攻一件事,才能为广大听众、读者和观众源源不断地深入讲述、挖掘和展现中华古典诗词之美。影片中提到叶先生1978年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首讲中华古典诗词,听者闻讯云集,整个会堂不仅坐满了人,还站满了人、挤满了人,以致校方不得不组织纠察队维持秩序。虽无画面,但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动人情景,而支撑“盛况空前”的不正主要是叶先生久久为功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远离生吞活剥而驾轻就熟、熟能生巧的中外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修养吗?倘无浑厚圆融的理论修养,焉来这般胆识和眼力评断杜甫写诗最初也对偶“死板”,后来通过对格律束缚的创造性“破坏”才始有气象,斩钉截铁、势如破竹,让人觉得心服口服?焉来这般底气和魅力能够一口气讲几小时,且从不带讲稿,行云流水,常讲常新,吸引一场又一场、一群又一群受众拊掌叫绝“听了还想听”呢?先生讲析温庭筠词作时,曾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向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先生何以在赏评、解读中华古典诗词之美方面能取得过人成就,或许,这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脚,冀许成功的后人们是不妨引此为座右铭的。 叶先生自已创作的诗词之美 叶先生的作品多为含英咀华、脍炙人口,如《咏菊》、《蝴蝶》、《鹏飞》、《对窗前秋竹有感》、《一九六八年秋留别哈佛》、《西安纪游绝句》、《浣溪沙》等等。佳作中有不少名句广为传诵,如“独陪明月看荷花”、“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以及“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接天初睹大江流,何幸余年有壮游”、“空蒙青翠有还无,十二遥峰态万殊”等等,其至精至美不逊往者,且自成丘壑,如同书法大家、诗人、美术评论家沈鹏先生所云,“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凝聚高度思想性和深广人生境界,在诗化语言中追求生命的美学表达”。影片插有诗人痖弦的访谈镜头,他认为叶先生的诗作很得“杜诗的味道”之妙。 确实,在灿若群星的古代诗家中,叶先生对杜诗尤为偏爱,故用功独深(其《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便是她在海内外整个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中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因而也深受影响。她断言,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杜甫真的是最有国家、民族性的诗人”。她还满怀真情地说过,“我喜欢很多人的诗,像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苏轼等等,这些人的诗我都喜欢,可是我特别要说,当我离开故乡很久的时候,最引起我对于国家和故乡的感动的,还是杜甫的诗”(引自《叶嘉莹说杜甫诗》)。这就不难理解其诗词创作何以有杜诗之美(内容意境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之美)。它分明不是模仿得来,而是在家国情怀等方面与诗圣心心相应、暗合妙道所致,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坛巨匠间形神相通的一种诗界奇观,“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亦如静安先生(王国维)所云“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更应了她自已的真知灼见,即“诗歌是奇妙的东西,是一个活的东西,诗歌是带有生命的东西”、“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已的诗篇的,这些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遍叶先生的所有文字,只见其谦逊谨勤,却从未见自封“伟大”,但依据“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等等,显然业已够此级别、够此层次。这应该是全体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一份荣耀与骄傲! 古典诗词吟诵之美 在《古诗词课》新版前言中,叶先生坦言她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曾经执导过《如雾起时》(诗人郑愁予)、《化城再来人》(诗人周梦蝶)等纪录片的陈导,深知叶先生心愿,在影片中不仅将《秋兴八首》和着音乐逐一吟唱,而且请先生本人先后吟诵了《兔爰》、《锦瑟》、《沗离》等作品。其别开生面,或沧桑或简净、或劲直或委婉……,大大拓展了本片独特的审美空间及价值。叶先生的吟诵,囗齿清楚,体悟真切,情感饱满,有板有眼。无论是他人之作,还是自已的诗作,她都是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中听不到高调,声情并茂间见不着造作,旨在接引观众们从中去更直接地感受古典诗词之堂奥之妙趣,感受诗歌的字里行间“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在片子里,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中复活,这才叫吟诵”。她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写诗和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吟诵,决不是张口即来、随便念念,而是一种心领神会,一种出自“本能”的深度体验,一种跨时空的联想或穿越,一种追寻无缝对接的感同身受……。先生吟诵时的庄敬与言传身教,其音调之美、神态之美、用情之美、心口如一之美,实际上均为中华古典诗词的本真复归,是堪称经典的知识普及——古典诗词原本一开始就诞生于吟诵,吟诵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生命体征”,正如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长吟”二字,真是传神!这就是说,没有吟诵,包括由此延展的朗诵、朗读、吟唱、吟咏、歌咏、低吟浅唱等等形式,便没有古典诗词的全貌,就找不到或找不全应有的感觉和神韵;倘要全面深入地研读古典诗词、领略其全部美妙,吟诵就不能或不可缺席。 本片以“掬水月在手”定名,取自唐代诗人于史良的《春山夜月》,那“掬起一捧水,即可映见一轮明月高悬”的意境很令人遐想。而我所能体会到的,也正是以此片为“水”,去感知叶先生的松风鹤志,昭昭乎如“月”,澈澈乎如“月”!这就是美的聚焦。 可以说,与光辉灿烂的中华古典诗词的相生相守,以及难解难分的相互依存度,注定是先生俨然“定于一尊”的最终归宿。先生似乎就是为中华古典诗词及其阐发弘扬而生!她德盛泽极,幽隐远方!她所修撰的录制的诸多传世之作、经典之作,必定源远流长,宛如高挂深空的一弯明月,可启智后生,延续文脉,照亮前程。 此即“掬水月在手”是也!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5 16:03 , Processed in 0.0770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