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学纪录片从19世纪初到现在,在历史的流变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蜕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科学纪录片开始是以“科学救国”为特征的科学教育电影,再到以“实用科技”和“科教兴国”为特征的科教片,最后到千年以后“科学发展观”时期的科学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探索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科学纪录片进入我国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的2001年,中国的第一部科学纪录片电视栏目《发现之旅》诞生,引发了中国科学纪录片发展的新一轮浪潮,虽然中国制作了不少的科学纪录片,但是这些纪录片普遍存在着些许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不愠不火。究其原因,和欧美国家的纪录片相比,中国纪录片在细节表达、情感展现、拍摄方式和拍摄角度上比较成熟,但是在叙事策略、故事节奏和思想表达等方面还有欠缺。因而中国纪录片的观赏性较低,对观众的吸引度也有限,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二、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爱德华·布兰里根认为:“叙事是一种将素材组织进行特殊模式以表现和揭示经验的感性活动。较为特殊的是,叙事是一种将时空性的材料组织进时间因果链条之中的方式,这一因果链条具有开端、高潮与结尾,表现出对事件本质的判断,也证明它如何知道并因此来讲述这些事情”[2]。 科学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主要是指,从叙事角度来看,纪录片是以何种角度进行讲述,使得影片在保证科学性、客观性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以实现影片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在叙事结构方面,是指科学纪录片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建构故事;就视听语言而言,具有抽象思维的概念如何进行具象化、视觉化体现;从叙事策略方面的角度考虑,科学纪录片又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故事化的讲述。 三、《超级工程》的影像叙事结构与策略 直到2012年《超级工程》的播出,中国的科学纪录片才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工程类的类型化纪录片,它是中国科学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3]。《超级工程》是央视全力打造的一部大型工程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每季有5集,每一集都介绍了中国科技领域的超级工程,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播出了3季。播出期间《超级工程》达到了综合频道该时段近半年来的收视高点,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了现象级,豆瓣评分8.9,可见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度与欢迎度。 《超级工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其出色的影像叙事能力密不可分。一部影像要想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故事性是关键性因素。《超级工程》在讲述中国近年来发展的伟大工程中,通过客观中立的叙事视角、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国际化的叙事表达等一系列在纪录片制作领域通用的叙事准则,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关于中国伟大工程的视觉盛宴。 (一)坚持客观中立的叙事角度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科学纪录片,叙事视角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要讲述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架一个可供观看的文本,要构筑一个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由谁来讲述故事。和以往国产纪录片颂扬和自我倾诉式的表述方式不同,《超级工程》采取了一种更加中立和客观的叙述角度。纵观这三季的内容,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还是“食物供应”“能量之源”,全片只是客观地陈述这些超级工程本身,以及这些工程背后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坚持。只是用事件本身去感染观众,观众从这些伟大工程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进而把这种崇敬之情反射到自己身处的国家之中。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些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对纪录片《超级工程》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整个系列中都没有出现过“我国”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称谓。比如纪录片中三维地图标注的位置是该工程在星球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中国的版图上。这些细节并非只是称谓上的变化,它代表的是纪录片所采取的中立的第三方的视角。它表明了创作者是站在人类工程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讲述这些故事的[4]。 (二)选择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 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顺时性叙事为主导。在戏剧式结构里,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必须营造步步逼近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影片的结构要以顺时性为主导,严格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安排故事情节。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为了在暴雨前收割完所有的粮食,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在田地里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事件就是以顺时性叙事为主导,首先遇到了一个矛盾,即暴风雨两天后来临,粮食必须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收割完毕,然后是解决问题,组长调用了多台机器,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是结局,终于在暴雨来临之前完成了任务。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被事件里紧张的气氛所感染,当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免快心一笑。由此可说明,顺时性的叙事结构有利于观众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感染观众的情感。 (三)坚持因果关系的统一原则 好莱坞的戏剧式结构是以因果式关系为统一原则的。在以因果关系为统一原则的叙事结构中,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合乎逻辑地相互联结,如果任何部分有所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劲脱节。影片一般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矛盾冲突,不断打破平衡,建立平衡,又达到另一种平衡的叙事过程。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全片以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如何以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因为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中国人民只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各种生产粮食的科技和方法,包括种植海水稻,用植护飞机给稻子打药,以及用大型机器收割小麦,以保证粮食在暴雨来临之前收割完毕。在“港珠澳大桥”一集中,为了促进香港、珠江、澳门三地的联通互动、经济发展,要修建一座连接三地的跨海大桥,由于各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条件环境的恶劣,设计师以及工程专家们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建造大桥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观众正是被这遇到的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以及矛盾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或者扩大而吸引了注意力,并对工程的建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导着他们持续地看下去。 (四)坚持完整情节的构成准则 好莱坞的戏剧式结构以完整的情节构成为准则。完整的情节构成即是整部影片中有一条包括开端、中段、结尾的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或者说整个故事的发展包括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随着影片的深入而出现的各种内容都是经过严密安排和精心设计的,并且在设定的地方通过可以被观众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超级工程》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与它采取完整的情节构成准则密不可分,虽然片子所选取的工程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部分都还未完成,但是相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情节均是完整的。在“中国制造”一集中,从世界最大级别的集装箱运输船的制造,到第五代智能手机芯片的研发进程;从C919航空飞机的复杂系统到装配核电机组最重要的配件,每一个工程从开始的起因,到工程师们的设计研发,再到最后的实施建造,都组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都是一个逻辑清晰、结构精密的情节安排。观众在体验这一个个建造伟大工程故事的过程中,观看快感不断被满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被建立。总而言之,观众最爱看的就是故事,完整的故事情节是观众观赏片子的关键因素之一[5]。 四、采用国际化的叙事表达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核心的,将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用真人真事的真实生活引发人们的思考[6]。虽然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出人文思想和艺术特色,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艺术加工,可以体现导演及制作人员的特色和风格。《超级工程》导演就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中国工程类纪录片模式,在悬念设置、叙事节奏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表达[7]。 (一)精巧缜密的悬念设置 在《中外科学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中,万彬彬论述了中外科学纪录片的三种结构:悬念推理结构、逻辑推理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在《超级工程》的叙事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式结构和悬念引导式结构,综合各种叙事手段,层层深入,将宏大叙事的工程类纪录片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这种悬念设置方式的成功,给以后我国工程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8]。 对于科学纪录片来说,要想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对悬念引领式结构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悬念引领式结构是指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信息预示和答案揭晓是悬念引导式结构两个主要的内容[9]。 1. 信息预示 信息预示的基点是信息差距,具体是指对已知信息进行铺陈、渲染控制,以此为基础,逐渐引入未知的信息,环环相扣,既不轻易揭示完整的信息,但又保证悬念的设置有充分根据,从而引发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希望弥补信息差距的一种反映。 从信息差距理论来看,一般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顿悟性问题,一种是增值性问题。一方面,与增值性问题相比,顿悟性问题一般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因为每一个顿悟性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提出的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能够激发观众持久的兴趣点。在《超级工程》中,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著名的伟大工程,观众根据对影片题材的浅层了解,易于形成知识的联结点;另一方面,在纪录片《超级工程》中,构筑悬念几乎已经成为影片一以贯之的理念。比如在“粮食供应”那一集中,影片的开始就以悬念的形式和绚丽的视觉盛宴吸引受众。 影片开头如下: “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挑战,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在这个庞大的食物供应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将带您一同探寻,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超级工程,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和艰巨,然而就像千百年来一样,中国人正在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奇迹。” 根据信息差距理论,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得观众在建筑这一领域中的信息参照点高于其当前的知识水平,进而关注信息差距,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这部影片中成功的悬念设置一方面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埋下伏笔推进故事层层深入[10]。 2. 答案揭晓 在悬念引导的结构中,悬念设置是引导观众不断关注下去的关键点,而答案揭晓则是能否让观众满意的关键点。因此答案揭晓环节同样非常重要。在答案揭晓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对悬念的解释程度能让观众真正产生顿悟,并且和悬念设置一样吸引人。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故弄玄虚,80%设置问题,20%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第一集“食物供应”中,开篇部分设置了一个待解决的悬念,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如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而在以后的片段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人工插秧办法;有在东北地区,用飞机在十天之内,完成五十多万亩水稻田的农药喷洒工作;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海水稻的研究;也有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解决城市缺菜烦恼问题的任务。在悬念的引领下,观众的好奇心随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最后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二)缓急有序的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分为两种,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外部节奏方面主要有人物和事物的外在变化、摄像机的运动轨迹以及剪辑时间的长短等。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遵循节奏规律,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才能营造张弛有度的情境氛围,让观众在这种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 本片在外部节奏上,主要采用快速的工程短镜头,后接采访工作人员的固定镜头,一紧一松,一张一弛。从钢厂码头到水石碰撞的施工现场,从焊接工的火星四射到工程师的头脑风暴,紧凑到令人“窒息”,这些组合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而松弛氛围,则是固定镜头对准阐释理论的工程师,以平缓的语速让人舒缓下来。在内部节奏上,可从“城市24小时”一集中窥见。凌晨两点钟,为了迎接城市新一天的到来,清洁工人已经在城市的马路上清洗街道了,导演通过清洁工人镜头的不断切换,加上城市凌晨夜景的车水马龙,表现了城市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接着镜头转向了机电护工每日例行巡查的画面,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记录了机电护工袁亮工作时的细致与认真。之后镜头又切换到了为这个城市生产180万枚鸡蛋的蛋鸡。紧接着就是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画面。整个情节一气呵成,张弛有度,让观众在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着情绪的激荡。 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在不断的考验中借鉴国内外的影像表达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制作经验,不断地超前发展。其以自己结合时代、结合劳动人民的劳动经验特点,在叙事能力、影像表达方面,始终迸发出鲜活的朝气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5. [2](澳)理查德·麦特白著.吴菁等译.好莱坞电影———198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16. [3]贺鸣明,张为.纪录片的类型化趋势———从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谈起[J].声屏世界,2013(4). [4]李炳.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超级工程》创作感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2). [5]陈宸.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研究[J].科技传播,2016(9). [6]时燕子.国产纪录片的价值传播与美学延拓[J].电影文学,2017(2). [7]刘英.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评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J].中国电视(纪录),2013(5). [8]蔡旻俊.纪录片《超级工程》的结构分析[J].新闻世界,2013(8). [9]夏云玲.纪录片情节建构与悬念设置应用研究[J].新闻及传播研究,2016(3). [10]孙晓星,吴雪沫.纪录片《超级工程》的故事化表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4(8).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9 18:42 , Processed in 0.0848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