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视频的普及和技术手段的成熟,纪录片的题材越来越多样化,但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铺直叙的记录与表达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纪录片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对故事进行巧妙的叙事编排,有选择地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和外部环境变化,在纪录片创作上尤为重要。 叙事结构的选择决定着纪录片的内容选择和价值走向,合理的叙事结构对人物纪录片的内容把握和艺术审美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叙述结构的相关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故事,即内容、事件,二是话语,也就是表达。[2] 一、选人择事:纪录片创作的前提 故事选择是纪录片创作的前提,纪录片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故事进行构思和安排,人物、事件、背景、环境等要素都应按照故事发展的要求展开。[3] (一)人物选取 在一般的人物纪录片中,人物类型大致可分为名人和普通人这两类。名人的纪录片因为人物对象自身的吸引力,容易受到关注,而对于像《小岗纪事》这样拍摄对象是普通人的纪录片,就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精心编排故事脉络。《小岗纪事》选取了小岗村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村民,即建设粮食烘干厂频遭变故却从未放弃的程夕兵、老实巴交固守土地的袁怀清、敢想敢干的周党之等。尽管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作为小岗村村民,又并不普通。1978年,小岗村村民率先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缩影,小岗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40多年过去了,小岗村发展得怎么样、小岗村民过得怎么样,这是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 (二)事件选取 事件是纪录片叙事的基础,在人物纪录片中,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事件进行针对性的选取呈现对于主题表达意义重大。 农村的生活琐碎杂乱,且《小岗纪事》同时拍摄了多位主人公,因此创作者在故事一开始就针对性地选取了以下几件事进行记录。种粮大户程夕兵在建的粮食烘干厂突遭暴风雪袭击,工程计划和进度陷入僵局;周党之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也被大雪压垮,父子俩因为灾后重建意见不一,产生分歧;袁怀清和祖辈一样,依然坚持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从田地里刨食。因为同一场暴雪招来的祸患,三家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也面临不同的困境。 正是在这场生产自救的运动中,人物性格和家庭关系的差异开始展现,故事的起伏由此展开。程夕兵的妻子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活,儿子一直怀有拳击梦想却得不到父亲的支持,程夕兵只好一个人挑起重担忙里忙外;与程夕兵不同,周党之有经济头脑和很强的组织能力,总是能召集各方力量做事,靠自己化解了危机,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袁怀清一心踏实种地,家庭关系最为和谐,妻子帮着料理家里的事,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农忙时节还会回到家里帮忙。有争吵、有欢笑,农村生活不外乎这些琐事,吵吵闹闹闹中的家庭温暖为整个片子增色不少。 二、谋篇布局:纪录片创作的灵魂 (一)叙事视角 纪录片《小岗纪事》的叙事主要采用了主观性、客观性、宏观性三大视角,不同叙事视角的有机结合,丰富了人物形象。在第一集《冬守春望》中,因大雪遭受巨大损失的合作社带头人周党之在面对镜头时的自嘲,真实地展现了普通农民在天灾面前的辛酸与无奈,这类镜头属于主观性视角。在第二集《人勤春早》中,程夕兵与年届十八、在武校练习拳击的儿子程欲望因为种地发生了冲突。儿子一心打拳,不愿待在农村接受父亲安排好的生活,父亲则希望儿子老老实实在家学点手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几乎贯穿整个纪录片。拍摄者始终以一种观察人的身份真实跟拍记录,这些属于客观性视角。除了以上两种视角,片中还借助史实资料,从宏观视角入手进行影像衔接和内容补充,使得剧情能够平滑过渡,同时深化主题。滁州日报社退休摄影记者汪强几十年如一日持续记录小岗村的变化,通过一部部摄影作品,记录了小岗村这4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本文通过整理《小岗纪事》解说词,剔除副词、量词、虚词等无效的词语后对文本进行词频查询。从词频图可以看出,土地、大包干、带头人、农民、粮食等词较为突出。在有限的解说词中,“土地”被提及18次,“农民”被提及16次,“粮食”被提及15次,由此可以看出创作人员在叙事结构上对于小岗村这一农村题材的把控。 (二)叙事时序 《小岗纪事》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时序,其中,对程夕兵、周党之、袁怀清三名农民主要按时间顺序记录。以种粮大户程夕兵为例,从大雪受灾、春耕自救到秋收硕果,克服资金困难重建粮食烘干厂,四季更替展现着程夕兵一年的忙碌,踏实肯干的农民在小岗村这片土地上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发展的推进,这样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会使叙事越来越贫乏,缺乏看点。因此,在将时间顺序作为大主线的同时,片中也不断插入一些故事情节,通过特定的设计安排交叉叙述,使事件的呈现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比如,以交叉的方式对程夕兵、周党之、袁怀清等人的生产生活进行呈现,按照蒙太奇的手法重新编排,为故事发展增添许多起伏,同时也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在同一时间范围内获得更多内容,更具观赏性。 三、研究总结 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离不开有效的叙事方法和手段。叙事结构作为叙事方法和技巧的一种,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和前提。[4]下面结合纪录片《小岗纪事》,分析叙事结构在纪录片意义表达上的作用。 (一)增强纪录片对比和冲突 叙事结构不仅是纪录片外部结构的框架,对于纪录片内部结构即内容的处理和表达也非常重要。纪录片《小岗纪事》以时间为顺序,按照多线并行的方式跟踪记录程夕兵、周党之、袁怀清等小岗村民的生产生活,通过特定的设计安排交叉叙述,使得不同的人物性格、家庭关系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程夕兵任劳任怨,流转经营着几百亩土地,始终亲力亲为;周党之性格乐观,作为合作社领导,总能发动身边的人;袁怀清默默无闻,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管三人在片中并没有直接的交集冲突,但这样的行事风格在片中却产生了微妙的碰撞,使得普通人的生活也颇具看点。 (二)丰富人物形象 《小岗纪事》中涉及的人物多达十来个,片中使用了大量细节,以丰满人物形象。片中人物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选择,尤其是质朴的方言,一句“家败”就把将浓浓的凤阳气息呈现在荧屏之上。在纪录片的第四集《稻菽飘香》中,程夕兵的妻子因一场交通事故受了伤,程夕兵忙里忙外,晚上从田里回到家中还不忘关心妻子伤势,端茶送药。忙碌了一天,等把妻子照顾好,一个人在沙发上休息的场景让人动容。这样一处细节的穿插,生动地展现了耿直庄稼汉柔情的一面。 (三)更好地表达主题 纵观整部《小岗纪事》,平平淡淡却让人难以忘怀。《小岗纪事》将镜头放得很低很平,用整整一年时间,蹲守记录四户人家普通却不平凡的生活劳动场景。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展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从暴雪致灾到生产自救,有困难、有挣扎、有欢笑、有泪水,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不断谋求发展的缩影。对以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人而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发展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歇。 参考文献 [1]朱建德.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着力点研究[J].视听,2017(03):33-34. [2]杨阳,江虹.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空间叙事刍议[J].当代电视,2017(10):50-51. [3]王芳.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应用[D].暨南大学,2017. [4]蔡泽.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115-116.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8 23:55 , Processed in 0.0565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