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联合摄制、精心推出文献纪录片《大将张云逸》,向国庆70周年隆重献礼,同时纪念张云逸大将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张云逸是从海南文昌走出来的开国大将,他经常跟别人提起“我就是一个海南农民的儿子”,这里是他的故乡,是他戎马一生的起点。今天,作为海南电视人,能够通过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近距离解读张云逸将军不平凡的人生,自然有一种亲切与别样的情感。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中,张云逸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是唯一享受元帅待遇的大将,军中资历超过朱德,陈毅称呼他“同志长兄”。晚清他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到红军长征,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执着奋斗的身影。他戎马一生,却从未负伤,被人称为“福将”。他也是中央军委评定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面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本片在创作与拍摄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立意与表达。 立足当下发掘主题意义 面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选题立意之初,就要注重从现实出发,回望历史,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人物纪录片绝不仅仅停留于对人物一生予以表层的梳理,还应从其人生经历中发掘时代环境对其思想行为的影响,从诸多事件中观照其特有的精神与品格。 《大将张云逸》以提出问题、寻找根源的思维方式走近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为何能铸就不朽的传奇?是怎样的信念引领着他,在黑暗中不懈地追寻光明?他一身正气的赤子英魂又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产党人,进一步追问历史最终为何是共产党人取得了胜利?从中探究历史发生必然之缘由,既是对过去战争岁月的回望,也是为社会主义新征程发掘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张云逸是从旧军队脱离而投身革命的,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已是北伐“虎将”、师级军官少将。 张云逸没有在大时代中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反对军阀混战,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正是这样的革命情怀引导着他和一大批仁人志士,成长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而不论年龄、出身、地域的差别。 张云逸这段独特的革命经历和政治立场的转变,成为本片主题立意层面发掘的一个重点,从中可以烛照其信仰的恪守、坚定的目标与不懈的追求。这种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的隔阂,最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扎根于当下的回望,赋予主题以厚重感和现实意义。 注重人物与时代环境的关联 张云逸大将的一生,几乎与中国的近代史同步。本片就牢牢把握人物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宽阔的视野讲述张云逸非凡的人生故事。全片分为五集:《恪守信仰》《百色风雷》《铁军名将》《帅才多面》《逸生楷模》,选取了张云逸人生最精彩的几个篇章作为横断面,讲述在不同时局下其所承担的不同使命,走过的峥嵘岁月。 第一集从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讲起。1911年,刚满19岁的张云逸追随孙中山的步伐,立志推翻黑暗的满清政府,在第十次武装起义中险些成为黄花岗烈士的他,从此经过千锤百炼正式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第三集《铁军名将》从赶赴香港讲起,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大背景下,张云逸受中共中央派遣进行统战工作,一是到广西做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和蒋介石联合抗战;一是去澳门请叶挺出山,组建新四军,出任参谋长,把南方八省游击队接下山。 作为一部文献片纪录片,力图寻觅各种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的相关史料,从收集的历史图片、从仅存的影像资料中,构筑起叙述历史的一维。正是这些记录真实历史的影像,让我们叙述的历史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在视觉传达、视觉叙事上,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的功夫。摄制组从张云逸的故乡出生地开始追寻,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包括海南、广西、广州、湖北、福建、安徽、江苏、山东、贵州、江西、陕西、山西、香港、澳门等近20个省份和地区。对人物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之遗址、遗迹地,透过镜头拂去历史尘埃,拉近时空距离,从而进行一场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纪录片还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进行了揭秘。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张云逸根据党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南昌起义前聂荣臻找到张云逸,让张云逸清晰了解中央南昌起义的意图和任务,张云逸和海南同乡周士第、王尔琢等人早已牢牢掌握了73团、75团三个营和74团机枪连,做好了参加南昌起义的准备。起义前夕,张云逸利用张发奎的信任,化解了25师师长对周士第的盘查,掩护周士第以打野外为名将队伍拉出驻地,随即这两个多团赶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中,我们拍摄了红军早期创办的《右江日报》和印刷过《右江日报》的印刷机,馆内还珍藏有张云逸将军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时的军礼服一套。这些珍贵的物品都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人物重要经历和高光时刻的见证。 致力于细节与情感的表达 张云逸铁骨铮铮,赢得身前身后名。他一贯谦虚谨慎,在领导集体中,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做“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他的部下评价他是“德高望重的革命长者”,陈毅称呼他“同志长兄”,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刘少奇评价他“有‘党德’的同志”,毛泽东称赞他是“老成持重,威望颇高,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共产党员”。 对张云逸的这些中肯评价,如何具体到故事中让观众去感受、去认识?这就涉及到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的话题,这里所指的不是为了所谓的噱头与悬念去虚构故事,而是指要善于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思想的典型事件、鲜明细节、丰富情感,运用影视化手段将其立体地表现出来。张云逸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有很多故事可以选取,本片围绕每集的主题精心选取五六个故事,从多个侧面发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予以细致刻绘。 红军长征时,已42岁的张云逸三次临危受命,出色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艰巨任务。其中,离开130多天后归队长征、乌江架桥立功受毛泽东表扬、二两腊肉背后饱含战友情深等故事,勾勒出其长征时期的独特经历,彰显出张云逸非凡的战斗指挥能力。他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经常教育后代要时刻牢记长征年代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作为英雄人物,张云逸既有不平凡的一面,又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虽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远离故土,但从未改变对故乡炽热的桑梓情怀。他一直珍藏着故乡出生地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陪伴着他走过峥嵘岁月,迎来和平年代。晚年的他对家乡的经济、教育极为重视,他曾提议家乡种植胡椒、橙子等,他还捐款办学,让儿童、妇女读书认字。这些故事在纪录片中也有所体现,从多个侧面勾勒出将军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结语 我们在采访张云逸大将次子张光东时,他讲道:“我父亲他这一生,我的感觉是,他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跟进,坚定地选择了坚持。我觉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选择,完成了他们自己初心和要担负的使命,使中国站起来了,使中国富起来了。”这段采访也是我们与将军“对话”的最大感悟。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纪录片《张云逸大将》的创作,是一次走近将军人生、聆听过往故事,并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会发现,有些故事依然闪耀,有些精神永放光芒,有些情感直抵心灵。愿这部纪录片能带给观众这样的审美体验,记住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建设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先辈。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19 11:28 , Processed in 0.0809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