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消失了两千多年的神秘王国,一个慷慨英勇不屈不挠的民族,一段在华夏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灿烂文明,历史纪录片《中山国》摄制组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远及日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讲述了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重新点燃了人们探究这一古老文明的热情。 说起角色担当,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正是他们通过担当的各种角色,将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而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者也就是叙事主体来说,这些幕后英雄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其实,所有主创人员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他们各自负责并最后体现在片尾字幕中的工作,他们共同的劳动凝聚成一个叙事主体,这个主体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游走在故事的场景当中,或明或暗、时隐时现,并且同时担当着多重角色——文化底蕴的挖掘者、真实故事的讲述者、历史情景的再现者、冷静的旁观者、热切的参与者……可以说,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会有很多要素组成,而叙事主体的角色担当必然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 一、文化底蕴的挖掘者 历史纪录片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化底蕴的挖掘,就像沙里淘金,最后提炼出一种文化精神。 文化底蕴应该挖掘什么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仍然有深刻影响和借鉴意义的内容,二是对民族文化具有创新贡献的内容,三是对人类的命运探索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 纪录片《中山国》不仅呈现了中山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更通过一个民族慷慨悲壮的奋斗历程,彰显了一种悲歌慷慨、忠勇不屈、百折不挠的中山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历史碰撞中最终融入了河北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无数后人的现实生活。 纪录片《中山国》通过一个古老王国几度兴衰的故事,展开了关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深度探索:一个能够创造盛极一时文明的王国迅速走向消亡,究竟是因为战略迷失还是因为文化排异?一个已经消失的小国为什么能够在大国文明中留下永久的烙印?一个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其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到底在哪里? 纪录片《中山国》把中山国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当中,从一个已经消亡的小国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从中山精神到河北人文精神再到中华民族精神,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真实故事的讲述者 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等虚构的故事,纪录片属于真实的故事。真实作为本质属性将纪录片的创作空间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也必然会对其故事元素的运用带来一定的局限。 在如何讲好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方面,纪录片《中山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文献史料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故事细节的原材料;出土文物虽然琳琅满目,但是如何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动态的故事,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从最后的效果来看,纪录片《中山国》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将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也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场景之中。 (一)故事情节。 情节是支撑一个故事的骨架,也是故事引人入胜的基本保证,好的故事情节应该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环节要素,并形成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链条。 纪录片《中山国》较好地完成了情节链条的整体架构,从而让一段久远的历史事件具有了故事的魅力。第一集《发现》,通过1974年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借助文物和文献资料,勾勒出一个尘封已久的神秘王国的历史背景和总体轮廓,讲述了中山国的先民东迁,第一次建国和灭国,故事的主人公为稳、文公。这一部分相当于故事的序幕和开端;第二集《崛起》,讲述了武公复国、魏灭中山、桓公复国。第三集《繁盛》,讲述了桓公强国、成公“引水围鄗”、厝参与“五国相王”、王厝伐燕。第四集《拐点》,讲述了王厝去世,中山国由盛而衰的拐点。第二、三、四集相当于故事的发展;第五集《悲歌》赵武灵王灭中山之战,相当于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第六集《流韵》,讲述了傀儡之君尚被赵国遣送到肤施,中山国彻底灭亡,摄制组寻访活在当下的中山文化,相当于故事的尾声。 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纪录片很难将每一位中山国君都塑造得那么丰满,而是塑造了一个包括七位国君的群像,共同担当一个中山国君的角色,这样一来,这个共同的角色就贯穿了整个中山国兴亡的历史过程,从而保证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矛盾冲突。 所谓矛盾冲突就是故事的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对抗的各种因素和过程,矛盾冲突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了悬念,就失去了观赏性。 矛盾冲突不足,也是目前很多纪录片曲高和寡的深层原因之一,纪录片不能虚构矛盾,但可以选择有矛盾的题材,也可以将潜在的矛盾充分展现出来。纪录片《中山国》在故事的背后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比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中山国与诸侯列国的冲突;中山国内部的矛盾冲突,如文公、武公、桓公时期与成公、王厝时期战略方针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厝与司马赒之间由亲密无间到离心离德的矛盾冲突等等。纪录片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借用这些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故事悬念,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心理描写。 通过心理描写再现心灵世界的真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活,尤其是对于史料不足、细节缺乏的历史题材来说,心理描写就更加重要。 在心理描写方面,纪录片《中山国》在借助文物、史料佐证和专家分析的基础上,带领观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叙事主体的解读、判断、推理和想象直接表达出来。比如文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特别是接受政治婚姻)的心理描写;青年武公与外祖父魏文侯剑拔弩张的双方心理描写;乐羊啜羹典故相关人物的心理描写,桓公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心理描写等等,纪录片最为成功的心理描写就是通过司马赒设计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揭示了君臣之间由亲密无间到暗生嫌隙的心理过程。 因为心理描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和记录的东西,无论是对于历史纪录片还是现实纪录片,都无法避免叙事主体的主观性、参与性、价值观和情感色彩,笔者认为只要不违背历史生活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心理描写就应该被视为一种纪录手法的积极探索,因为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本身就是观众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 纪录片《中山国》通过对故事元素的成功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和传播力。 三、历史情景的再现者 如何再现已经远去的历史?影视剧是通过扮演,历史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则是通过搬演,扮演和搬演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影视剧的扮演是基于虚构前提下的艺术创造,纪录片的搬演是基于真实前提下的艺术再现,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从而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纪录片的情景再现要在总体上控制表演的尺度,在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和对白等方面避免过多的演绎,做到适可而止,以保持纪录片与影视剧之间的界限。 纪录片《中山国》的情景再现在场地、道具、服装、造型、化妆等方面克服了成本投入、制作周期等方面的限制,在艺术性和表现力方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只要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情景再现就是成功的。 四、冷静的旁观者与热切的参与者 旁观者和参与者是纪录片中叙事主体可能担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前者是作为冷静的旁观者,隐藏在镜头后面,力求客观地纪录和再现历史,后者作为热切的参与者,会积极地走进画面,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 就纪录片《中山国》来说,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历史真实的再现方面,更多是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力求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尽量让历史遗迹、文物、文献资料说话,这时候叙事主体是隐身的、冷静的、旁观的记录者。而当这些话语力有不及的时候,本来隐身的叙事主体也会经常出现在叙事流程中,时而借助于画外音,时而化身为考古工作者,时而化身为专家学者,时而化身为历史文化的传人,夹叙夹议,目的就是补充由于史料局限造成的叙事不足,增加纪录片的信息量和表现力。 纪录片《中山国》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文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一是重新建立其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深度连接,包括发展文化产业、寻找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等等。二是重新建立其与当代人心灵世界的情感连接,比如通过故事化传播,将文化和精神融汇到故事当中,通过动人的故事打开心灵之门,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这样一来,古老的历史文化就会在后人的心中重新活起来,从此活下去。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5 03:08 , Processed in 0.1367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