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知各位同行,会不会经常也在各个群里看到,这个摄影机垃圾,那个摄影机垃圾。但奇怪的是,在市场上使用的多的机器,有一部分就是那些被称为“垃圾”的摄影机。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些摄影机这么“垃圾”,为 ...
不知各位同行,会不会经常也在各个群里看到,这个摄影机垃圾,那个摄影机垃圾。但奇怪的是,在市场上使用的多的机器,有一部分就是那些被称为“垃圾”的摄影机。
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些摄影机这么“垃圾”,为什么甲方仍愿意为画面买单呢?
或许里面有一些其它因素,但我认为,至少画面、画质看着满足需求,是最直接的,也是面对甲方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如何使画面的画质达到要求呢?放在全局考虑,我们进行拍摄的直接目的,是要拍出满足需求的画面,而一部分人把这个需求全部加到摄影机上,以为摄影机能够,而且必须要完成所有的需求。相信有承接过的任何一部商业视频项目的同行,理解都不会是这样。
大家知道,影视拍摄是一个系统项目,它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对于一个画面,最重要的因素其实不只是摄影/摄像,灯光也占有很大的因素。最基本摄影的理论也是构图和用光缺一不可。在摄影机不那么发达之前,为什么人们仍然能拍出经典的电影,其实灯光占了很大的原因。
灯光在这里面起到了好几个作用,如提升照度,如调节光比,如塑造造型。如果没有灯光,拍摄对象的质感将大打折扣,而且,如果全靠自然光吃饭,不使用灯光,那只适合于短平快的拍摄,对于影视拍摄或商业项目,几乎是不可行的。
而抛开塑造造型,用光也作为提升照度和调节光比用。此时,与摄影机就有很大的关系。
在摄影机的曝光控制上,现在经常使用的有几个参数:快门、光圈、增益(ISO)、ND。但其实在拍摄中,这几个参数除了ND都是有附加效应的。快门除了能调整曝光,也会影响运动模糊,比如拍瀑布,快门慢能拍出更加具有丝状结构的画面,而快门快则更有水珠出现,因此,很多项目的拍摄都是默认采用帧频2倍倒数来约定,如拍摄25P的项目,快门采用1/50s,24P的,快门采用1/48s,只有特殊要求的拍摄会采用其它快门。
光圈就更好理解了,光圈开大,曝光增加,画面变亮,但随之也带来景深变浅。实际上,在影视的拍摄中,光圈几乎只拿来调整景深,而曝光通过其它方式来改变。
增益也不用多说,增益加大,噪点变多,因此,一般严格的大型影视拍摄,是使用基准感光度或较低一点的感光度,几乎全剧贯穿下来,期间很少改变。目的不只为了有干净的画面,也为了能有统一的噪点。
ND是最好的,它不带有任何副作用,只是单纯的改变曝光。但现在固定档位的ND由于有档位,仍然有部分局限,无级ND能好一些。
这时,大家可以发现,一个拍摄项目中,除了ND,其它几乎给固定了,那画面曝光怎么调节?实际上,大部分调节,都是通过灯光。曝光不足的,灯光再给一点(亮一点),光比太大的,灯光在亮部收一点,或暗部补一点,这对于灯光师而言,是再通常不过的工作。
而且很多摄影机,包括早前的摄影机,它们在正常或稍微苛刻一些的条件下,画面都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如果你使用的摄影机高感噪点欠佳,此时为何不考虑用灯光来改变一下画面的缺陷?
对于宽容度,灯光也有很大的价值,它主要用来调节光比。比如大家熟知的某个摄影机具有三个Log,在使用“3号”Log使用之后,虽然宽容度最大,但噪点暴增,但如果使用“1号”Log,宽容度小一点,可噪点少不少,那你是选择用“3号”Log直接拍,还是使用“1号”Log配合灯光将光比缩小到宽容度以内来拍?
反过来又说,现在的摄影机已经很牛逼了,不少双原生感光度的机型能在高感下得到不错的画面。它给了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我们是否就因此在实际项目中挑战摄影机的极限?我记得在一次夜戏广告的拍摄中,虽然某Mark II的ISO能到102400,但导演只敢使用到ISO500,而整体场景选择用镝灯照亮。
因此,对于前期拍摄,我们不能过于专注把对画面的要求全部放在摄影机上。毕竟,拍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摄影、灯光等等各部门的配合,即使是小团队拍摄,必要的部门也要齐备。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看摄影机,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在前期拍出满足需求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