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时代符码·家国同构·民族精神——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的传播策略

发布者: 小白兔| |原作者: 王春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2-5 19:38
查看: 476| 评论: 0
摘要: 央视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以精良的制作和细致感人的内容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并勾起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该系列纪录片获得了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的高度评价。影片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2018年为终点,截取 ...
央视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以精良的制作和细致感人的内容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并勾起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该系列纪录片获得了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的高度评价。影片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2018年为终点,截取了这40年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以40位普通人的视角来呈现时代的巨变。影片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了时代迁衍和文化价值认同,通过他们的故事将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用温暖的力量描绘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好画卷。

一、时代符码:小人物的微距意象
正如黑格尔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而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预言似的抽象品”[1]303。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通过呈现40位小人物所蕴含的现代性转变的编码,超越个体的美学形象建构,从普通人的微观视角将这40年的变迁具象地展现给观众,使受众在影像之中感受独特的时代景观。

(一)现代性转变的人物编码
作为一种留存时代记忆的方式,纪录片以其现代的视听语言和影像方式书写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马克斯·舍勒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总体转换,包括生存体验以及精神体验的转变,这两种体验往往交织在一起,带动不同层面的精神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在个体身上的“现代性体验”是全新而独特的经历,它不仅有改革先锋们的价值认同、自我理想的转变,更包括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情感的日常内容。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多元人物的不同感受,对生存、思想的体验丰富了纪录片的审美维度,增加了影片的历史厚度。

以第一集为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革故鼎新的新时代感受着经济与思想的转变。改革先锋们荡涤积疴,他们身上散发着浓郁的为理想而前进、为新生活而奋斗的昂扬气息。作为深圳基建工程兵一员,段亚兵回忆初来深圳大家一起生活的场景,面对简陋的条件,人们在建设中散发着“拓荒牛的精神”,不惧艰难困苦,向着梦想迈进,用双手开辟新路,表达着对新生活的渴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审美体验也折射出新异的转变。名模吕燕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走上世界舞台的超模,反映了1990年代人们审美标准的转变。飘荡在街头的流行歌曲、理发店里的大波浪、年轻人身上的喇叭裤,这些审美符号是人们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最直接的映照。吕燕从模特到开创自己的时尚品牌,她的发展轨迹是从模仿到独立进而不断自信的过程。纪录片呈现的这些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生活变化的诸多片段,是创作者们从普通人身上敏锐地观察到蕴含的时代生活主题、捕捉到个体从内到外的改变,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改革开放巨变的诗意轨迹,并通过人物表层的偶然现象管窥社会转变的内在腠理。

(二)超越个体的美学形象建构
“‘建构’这一概念来自康德,他发现人类的世界就是一个建构的世界,任何自然之物都必然在人的意识中被重构。”[2]可见人的主观性在感受客观世界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四十年》以人文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记录“40年40人”逐梦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传奇时代。影片以人物为切入点的原因有三点:首先,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样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次,从艺术传统角度来说,中国早期电影拍摄者张石川、郑正秋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借由人物映照社会的风云变幻,是中国电影常见的叙事手段。再次,从文化属性角度来说,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人叙事在社会文化与心理层面契合了受众长久的审美习惯,这样的方式更具通俗性,更易得到大家的喜爱。

通观整部作品,结合时间与空间的递变,在艺术形象的美学意蕴上,创作者并没有将个体的悲欢离合限制于局部一隅,而是将其放置在深广的社会背景中来进行审美观照,进而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社会”立体化的深层关联。具体而言,如果说“个人”是纪录片的审美形象的外在表现,那么“社会”则是审美主题的内在核心。即纪录片从个体视角出发,却并没有简单描绘他们的生活轨迹,而是从这些微观之处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作为重点加以呈现,把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时代迁衍联系起来,将他们“奋斗-快乐”的心路历程以及思想的转变一一呈现,使得作品以其所记录的内容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广度超越了个体人物本身。不仅如此,影片在审美方式上虽然借鉴了传统影视作品的技巧,但在内容层面却有着符合时代主题的当下性。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象相比较,作品中“个人”与“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里的个体不再是早期影片中迫于环境的压力而谋求生存的底层人物,而是为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所自发形成与社会相连接的逐梦之人,因此相较于传统作品中的形象,这里的人有了新时代社会意义上的特征,是时代与社会成就了个体的发展。

二、家国同构:中国故事的双重书写
中国文化中自古便有“天下之本在于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85的“家国同构”文化思想。一方面国家通过个体的故事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人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百姓生活的幸福也牵动着国家的繁荣发展。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继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思想,运用交融性与交叉性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以及伦理泛情化的情感叙事策略,展现了别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一)交融性与交叉性的家国叙事
弗·詹姆逊认为,“第三世界关于个人的文本,通常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出政治”[4]235。就交融性的家国叙事而言,《我们的四十年》以不同地域的个体家庭为纽带,不同行业逐梦之路的故事为线索,演奏出一曲曲国家与个人交织发展的旋律。在第三集《选择》中,城市外来打工者盘成芬及其家庭经历着“漂泊-奋斗-发展”的人生历程,同国家逐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历史进程直接交融在一起。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挣扎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夹缝中,还没有规划好个体未来的图景,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远离家乡的打工者们在一步步摸索中,将个体的发展与家庭的稳固融合在一起,重新规划出了适合自己的理想之路。

就交叉性的家国叙事而言,其中的国与家相互依存,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结。在第一集《光阴》中,国家政策的实施与家庭生活发展两条线索交织进行,在这里,交叉性的家国叙事使纪录片呈现双重视角:一是表现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命题;二是以普通人为视角,管窥出个体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的命运轨迹,进而使人物和所叙之事更富有时代感。可以说,在《我们的四十年》中,这种“双重视角”普遍存在。如在第六集《梦想》中,在呈现“家-国”的关系上,影片超越了以往将个体与家庭作为叙事的辅线,而是运用线性叙事将各个城市的小人物以逐梦为核心编织了一张改革开放的图景:因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都外卖小哥雷海多年刻苦学习诗词成功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使得一个四处漂泊的打工者成为了一名满腹诗文的教师;因改革开放后城市不断发展,北京城市规划者田申申才有机会设计出四合院中既有传统街巷文化又有现代化设施的特色景象;因雄安新区的不断建设,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关於萌生出“通过芭蕾让农村孩子打开眼界”的想法,才使得端村孩子通过舞蹈有了更多人生选择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国家、个人生活的交叉中,家国叙事的效果才得以呈现,既将时代变迁的丰富信息反映出来,还将个体追求美好梦想的心愿传达出来,呈现出纪录片的多重内涵。

(二)伦理泛情化的情感叙事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5]2。个体情感的微观视角可以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大视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伦理泛情化是家国叙事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家国同构的叙事借助纪录片作品情感泛化的技巧可以打开更为大众的传播途径,进而达到更加普遍的接受范围。另一方面,家国同构叙事中的伦理情感超越了个体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社会的共有情感。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通过讲述个体的奋斗故事来对观众进行一番情感激励,还特别注重从个体人物的情感变迁来呈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从《我们的四十年》的六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通过乡愁或梦想这样的情感主题来编织叙事核心,还是用泛情片段来设计故事高潮、用伦理典范来完成人物性格塑造,最终还是将平常却不平凡的个体经历转述为折射社会发展的时代故事,进而通过人们开拓创新、吃苦耐劳、重情义轻利益的伦理情感来唤起受众心理上的认同,使人们在受到情感滋润的同时也收获精神的陶冶。比如在第一集《光阴》中,作为最早建设深圳特区的工程兵中的一员,段亚兵没有早期主旋律纪录片中的神化形象,而是有面对现实时的彷徨与隐忍。作为具有“拓荒牛精神”的一代改革先锋,他与其他工程兵面对荒芜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为了理想和新生活依旧坚持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的精神影响着叙事中环境与人的力量对比,通过个体的坚定信念和伦理感化将客观和主观的矛盾化解。再如,这一集中深圳前海的首席联络官洪为民作为深化改革的前海地区的代表,创作者并没有展现其曾有过的成绩,而是将这些常规内容淡化,将他个人的成长故事以及创业者建设前海的伦理故事细化,并极力呈现他为国家建设锐不可当的拼搏精神以及其身上闪耀着的普通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在这些颇具人情色彩的叙事中使受众接受人物形象,同时,也感受到他们所负载的精神情感的力量。

三、民族精神:中国梦的文化传达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积极进取,催人奋进。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期许,对国家有了更多展望,这便是当代民族精神———中国梦的体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与改革开放的外在动力。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下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领域的人在逐梦过程中所蕴含的奋斗和改革的精神,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着深刻影响与意义,这是《我们的四十年》的价值所在。

(一)奋斗精神的诗性弘扬
《我们的四十年》以人物为主线,从百姓的经历中传达民族精神,细腻地用镜头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和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作品选取的40位人物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不同的梦想,从事不同的职业,却在各自实现梦想的路上奋勇向前。一方面,这种精神驱动力是在困难的磨砺下自觉炼成的精神琼浆,是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这种奋斗与前进的精神也是时代的写照,是改革开放40年来无数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行动准则,是时代给予的力量。这样的奋斗精神是创作者们的旨归:献给所有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们,也是“坚志而勇为,谓之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纪录片通过普通人的逐梦故事将奋斗精神细腻展现,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对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有积极的效果,影片的思想深度随着这样的方式传递而提升。

“作品的成功在于走进生活中的平民视角,在于呈现命运改变的动人场景,在于超越故事本身的反思憧憬。”[6]纪录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独具匠心的解说文案对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人通过不懈奋斗实现梦想的故事娓娓道来,是希望从这些真实的人物命运中,从他们坚定的精神信仰中,发掘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改革精神的跨域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突飞猛进,而且也在民族精神上有了新的提升。一方面,经济的迅速腾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们解放了思想,丰富了精神生活,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通观该纪录片,不难发现片中运用许多空镜头,如呈现人们辛苦劳作时,随后出现城市的空镜头,这样镜头的转换体现出客观环境日益繁荣是主观人们奋斗的必要条件。在不断开放锐意进取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在不断向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呈现出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

其次,改革开放的精神感染力不局限于国内,更是实现了跨地域更大范围的传播。如在第四集中,曾在美国波士顿留学的童启华在哈佛广场开售中国包子,正是秉持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精神,将具备中国元素的食物传播到海外,才受到当地人的追捧。第五集中老铁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兵选,讲述在老挝建设中国建造的铁路,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为友国建设交通,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强大,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崛起。

四、结语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构社会迁衍与个体的价值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四十年》创作者们的理念和艺术追求。《我们的四十年》以人叙事还原和拼接了中国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40年的巨变,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时代图景。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聂欣如.治愈·真实·建构———纪录片争论中的诸观念[J].中国电视,2018(9):77-82.

[3] 王治心.孟子研究[M].上海:上海群学社,1933.

[4]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朱丹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时代精神的光荣绽放[J].中华文化论坛,2014(10):5-6.

[7]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11 11:00 , Processed in 0.0563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