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指的是非虚构类的叙事性影片。著名的影片拍摄专家约翰·格里尔逊曾指出:纪录片应该是对真实生活的详细记录。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影片来说,纪录片的内容比较真实,能带领大众看到最真实的影像,感受最真实的场景,引起情感共鸣。随着新媒体发展,自然类纪录片开始被大众所关注。但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自然类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守国内物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所以,很多人在制作自然类纪录片时,都会将自己的视线集中在本土自然资源上。但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正在减少,甚至很多珍稀动物已经灭绝。此外,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很多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这些都对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造成较大的阻碍。 2.叙事方式过于单调 合理选择叙事方式是自然类纪录片制作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我国的纪录片的叙述过程往往都会选择单调的、统一化的叙述方式,受众会因其缺乏“新鲜感”而对其形成抵触。此外,一些纪录片在叙事的过程中,解说员会采用“教学”的方式进行解说,致使受众无法达到放松的状态,从而降低对节目的喜爱程度,最终影响节目的传播范围。 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问题的具体对策 1.纪录片选题多元化 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形成新的工作理念:拓展多元化创作事业,调整明星动物观念。对选题进行多元化的处理,从本质上说就是拍摄对象的多元化即纪录片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在选择拍摄对象时,都会将自己的视线集中在明星动物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较高的收视率,但是长期对同一类型的事物进行描述,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导致整体收视率的下降。所以,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创作人员应该注重拓展自己的纪录对象,做出精品化的纪录片作品。总体来说,我国的大部分纪录片都具备较强的宣传意义,能够表达出一定的内涵,如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热爱生命,像《森林之歌》《魅力中国》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适当借鉴法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尤其是其拍摄小动物的手法。比如,纪录片《隐秘王国》在描写小兽时,应用了一种比较巧妙的手法。摄影师用水平化的角度对小动物进行拍摄,通过缩小视角的方式对其进行放大,使小动物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强化了作品创作的质量。 2.结合因果逻辑思维进行叙述 著名的摄影师罗兰·巴尔特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理论:不同的叙事单元之间会形成两种主要的连接形式:一种是后续化连接,即以时间线为基础,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另一种是后果式叙事连接,即以事情的发展线为基础,按照事情的因果顺序进行叙述。前者的表达重点是事件的真实性,后者的表达重点是事件的情节性。在自然类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对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进行融合应用,以强化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如纪录片《地球脉动》中的“岛屿”,在进行主体切入时,影片首先对树懒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运动的场景进行拍摄记录,从前到后,从上到下,让观众全面了解这种动物。之后,解说员开始对树懒的配偶情况进行简单叙述。这一叙述逻辑,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树懒的具体生存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故事,使得整体的节目既具备较强的真实性,也具备较强的故事性。 3.主观化地应用纪录片视角 在众多自然类纪录片作品中,能形成独树一帜效果的屈指可数,《帝企鹅日记》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该片中,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通过模拟企鹅夫妇相互沟通交流的形式,对节目内容进行解说。这一节目影片所应用的解说词也比较有特点,解说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解说,伴随着悠扬神秘的音乐,整体记录对象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第一人称解说融合了较强的人物性情感,所以观众很容易形成代入性的思维,产生较强的共鸣意识。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人员可以借鉴这一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角度对动物进行描述记录,强化叙述的张力,丰富叙述的内容,从而有效强化整体纪录片的故事性以及完整性。 4.树立完整的分众叙述观念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在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却没有对此进行深度应用,导致纪录片的制作效果无法稳定提升。 一般来说,纪录片制作时,创作人员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强化整体收视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类的纪录片主题形式比较多,但节目形态却基本一致,比较单一。同时,其最大的受众目标是家庭,其他类型的受众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自然类纪录片的稳步发展,工作人员就应该确立稳定的分众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 5.充分运用新媒体 新媒体应用并不单指新媒体宣传、新媒体销售,还包括新媒体拍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好摄影,尤其是纪实类的摄像摄影。但当前网络平台的视频大部分属于娱乐性的视频和新闻性的视频,而纪录片一类的视频比较少,所以即便有网友喜欢这种视频类型,也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导致这一类视频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自然类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创建专门的视频账号,将各地爱好者聚集到一起,共同拍摄、共同分享。在账号运营过程中,也可以委派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并介绍一些拍摄技巧和经验。还可定期组织网友举行相关的拍摄竞赛,以此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强化自然类纪录片的收视率,扩大受众范围。 6.结合国际化的表达原则进行叙述 通过对近几年自然类纪录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联合录制的纪录片质量都比较高。而这里所说的联合录制,指的是与国际团队的合作。比如,与BBC联合制作的《美丽中国》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自然类纪录片的代表。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行业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要一味掩饰,而应该直面自己的缺点,虚心向国际上的优秀制作团队学习,强化自己的创作能力,提升国内自然类纪录片的整体质量。 首先,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合理调整解说词的编写方式,以受众为基础,以沟通交谈的方式,而非以教育角度进行解说。其次,对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来说,中国是一个强大而又神秘的国度,他们会对中国的自然,尤其是生物产生兴趣。因此,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纪实与人文结合,以东方的视角,向西方人展示中国自然和文化的魅力,扩大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受众范围。 结论 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从无到有,从存在缺陷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在这些变化中,最明显的就是叙事方式的变化。对于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来说,制作人能否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是决定纪录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当前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工作人员一定对节目的选题、叙事方式以及新媒体的应用等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有效推动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曦,毛鑫.国际化语境下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电视,2019(02). [2]杨亮亮.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3]于清.中国电视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嬗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4]纪君.中国自然类纪录片何以突围?——以《自然的力量》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7(04). [5]刘可心.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叙事方式转变及叙事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6]贺建飞.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综述[J].西部广播电视,2017(07). [7]张萌萌.《美丽中国》对中国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创作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8]蒋格.纪录片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13 08:09 , Processed in 0.0688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