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戴元初(传媒经济学博士,“北京时间”新闻中心总监) 来源 | 视听界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各类媒体的竞技场,同时也是各类新传播技术手段的炫技场。总有一些让人头晕目眩的所谓全媒体装备,集手机、相机、云平台之类的信息采集手段于一身,让人“不明觉厉”。 同时,从新媒体概念诞生之日起,就有无数业界、学界的人士预言,未来的全新传播生态下,只有全媒体记者才能生存,而所谓全媒体记者又被一些人进一步解释为全能型记者,这种记者就是文字、照片、视频无一不精,同时还能自己胜任出镜主持的角色。 一时间,不仅许多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编辑记者产生“生存恐慌”,那些在新闻传播院校学习的未来媒体人,也产生许多压力,今天要学直播技巧,明天要学最新的视频编辑软件,后天又听说有一款数据可视化程序对深度报道大有帮助,同时,还担心自己的文字功夫不过关……仿佛哪一样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手段没有掌握,都愧对自己未来的媒体人身份。 然而,以笔者这几年的新媒体从业经历,以及全国两会期间与几批国内同行交流的情形判断,也许,过去这些年我们对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在理解上出了偏差,误将复数当作单数看,或者说,是将一个团队的功能理想化为单个记者的功能。谓予不信,可以看看业界事实。 现在差不多每家传媒机构的新媒体部分,都能够找到几位一专多能的符合全媒体记者要求的年轻人,他们有探索的热情,有旺盛的精力,同时还有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他们所服务的平台又给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这种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的空间。但是,即便是以最乐观的态度估计,这一类年轻人在一家机构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会超过十之一二。其他的大多数人都是以某一方面的专长为主,同时能够了解全媒体传播的一些需求和元素,能够将自己获取的相关素材做某种程度的转化,从而实现内容价值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的拓展。 以上所言,并非杜撰,而是有各类传媒同仁交流的信息做基础的。当然,说了这些,并不是要否定全媒体记者这个概念,更不是说,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对全媒体传播缺乏信心。恰恰相反,我们对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全能型记者需求的迫切性有深刻的体认,并且在实践中体会到,对于全能型记者概念的误解有可能给事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事实上,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实践中,作为单数的全能型记者比较难找,但是,通过团队协作,多种业务专长的个体之间相互协同,可以形成复数的全能型记者,换句话说,通过合作形成的具备多种媒体形态综合生产能力的团队就是全能型记者的复数形式。 就以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北京时间”作为一家新媒体机构,前方上会的记者人数并不多,但是,两会报道的内容却是以直播、系列短视频、前方特稿和深度报道、创意互动H5等多种形态的全媒体形式进行全网传播的。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是前线报道团队全力协作的结果,也是会场记者和后方报道团队、内容采编与技术呈现团队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 总之,虽然说新媒体传播时代为全能型记者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平台基础,但是,从个体的精力和专业能力可能达到的深度之间的平衡角度说,媒体管理者还是应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记者在特定领域形成具有专业品质的竞争能力,而将全媒体报道的功能交付给不同专业特长的记者所组成的团队去实现。唯有如此,才是一家真正具有主流价值追求的新型媒体机构应该呈现的状态,而让那些所谓的单数全能型内容生产者去做他们愿意呈现十八般武艺的自媒体去吧。
(全文见《视听界》2019年3月刊)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2-22 22:00 , Processed in 0.17787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