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的美学演变 电影的商品属性对电影导演美学观念的影响不容低估。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影片的制作成本、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设计悬念、喜剧情节、暴力、性等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元素以满足观众的期待,同时在叙述、镜头语言的运用、剪辑、演员调度上又有必要套用模式化的经验来遵循大众审美的基本范式,这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基本惯例。但这种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视技术的推进、市场和观众的变化迫使其相应地调整推出新的范式。 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这与它早期确定的发展类型电影和固定的叙事模式密不可分。纵观西部片、爱情片、歌舞片、喜剧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等各种经典类型影片,无不发现几乎所有的类型中都遵循着一个固定的叙事模式。比如西部片,作为好莱坞产生最早、发展历史最悠久的类型电影之一,虽然几经浮沉变迁,但其基本的类型元素却始终贯穿其中。影片总是要塑造一个富于个人主义精神的牛仔,在经历除暴安良、惩恶扬善、英雄救美等事迹之后,最终在蛮荒之地建立法律与秩序。历数经典的爱情影片《魂断蓝桥》、《一夜风流》、《罗马假日》、《爱情故事》等,发现毫无例外地遵循着“偶然相识一—坠入情网——爱情受挫——为爱抗争—结局(大团圆或悲剧)”的叙事模式,不同的只是某个环节中的因素会有些变化,如男女主人公最初的相识方式,可以是一见钟情,也可以是欢喜冤家等。歌舞片则将歌声与舞蹈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叙事中,并且必须安排不少于三场且有相当规模的歌舞场面作为支撑,提倡“生活就是音乐”,主要人物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在任何情境中放声歌唱。概而言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影片,好莱坞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即俊男靓女的明星组合,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善恶有报的大团圆结局,充分体现影片的通俗性和娱乐性,追求普世化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以满足不同种族不同肤色观众的期待。 早期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肆意追求类型化和程式化的发展模式,不免造成审美疲惫。于是,好莱坞一方面致力于追求电影艺术的提升,一方面着力提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最终获得票房和口碑双赢。其突出表现就在于好莱坞的商业导演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电影艺术的视听特性之上。电影艺术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视听艺术。可观赏性是电影艺术的首要之义,此时的好莱坞商业导演们,通过对场景、画面、身体和服饰等视觉元素毫无节制的夸大,制造出华丽壮观的视觉画面、令人眼花缭乱的惊险打斗,营造奇幻神秘的宇宙空间,创造出各种新奇的虚拟角色或形象怪异的不明物种,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使得观众或恐惧紧张、或激动亢奋,进而迷失在其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之中。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大白然》、《魔戒》等,无不体现出商业片导演们一致的美学观念,即凸显视觉奇观,带给观众一种“震撼式”的体验,让观众全神贯注于画面,完全置身于影片营造的虚幻世界之中。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兴起和媒介权力空前膨胀的今天,好莱坞的商业导演们无疑承载了大众感官欲望发泄的诉求,在影片的美学追求中强化了视觉和感官的冲击力,淡化甚至弱化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叙事性。尤其是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影商业导演们对高科技技术的膜拜使得电影艺术让位于技术。“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与传媒真正承担着认识论的功能:自此,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了变革,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摄影、电影和电视开始渗透和移入视觉艺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正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的混合物,包括从器具到电脑艺术。”原本,电影艺术的发明就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光学、声学、电学、化学等领域的科技探索以及摄像机、放映机、感光胶片、镜头等机械设备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可以说,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今天,电影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更是今非昔比,这不仅使得二维空间里无法完成的画面构思和场景设置都成为现实的可能,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导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商业电影导演借助高新的数字技术,创造出许多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虚拟人物和视听奇观,使电影的面貌耳目一新,如神秘莫测的外星人、正直勇敢的机器人、拥有超能力的“蜘蛛侠”、“蝙蝠侠”;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地动山摇的海啸、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毁灭等,导演们无所不用其极,凭借高超的数字技术,在影片中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一切非现实的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存在,让观众在各种神奇的视觉幻想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快感,这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的欲望和成就感。 正是凭借高科技的数字技术,使得3D技术日臻成熟,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影片《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不但改写了电影工业的生产,更是被评价为“人类电影史的里程碑”,它改写了“电影”一词的定义。至此,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那就是“高概念”电影的美学观。“高概念”电影“是以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四大’商业电影模式,其核心是用营销决定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设置未来可以营销的‘概念’,用大资本为大市场制造影片营销的“高概念”,以追求最大化的可营销性”。当然,数字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高科技”理当也属于“高概念”的范畴。“高概念”电影的制作模式被称之为“美国的卖座电影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发展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其在全球影业的霸主地位。好莱坞的商业片导演们在这种“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下,拍了一系列的“高概念”电影,比如《指环王》、《阿凡达》、《金刚》、《速度与激情》系列,不难发现其共有的商业特征,即可营销性。好莱坞电影把市场营销看作是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内在的可营销性被视为‘高概念’电影的灵魂。”因此,在一切为了“可营销”的目的指导下,导演们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美学观念,首先,在演员选择中不再单一地选择大明星,而是针对受众选择不同年龄、性别、气质,甚至国籍的明星组合。所以在影片《生化危机》和《变形金刚4》中看到了李冰冰,在《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看到东方面孔成康,等。因为每个明星都有固定的粉丝群体,通过这样的明星组合可以为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供帮助;其次,影片类型倾向于动作片、历史爱情片和科幻片,因为这些类型影片可以提供丰富的戏剧性内容、华丽的场面和惊险刺激的视觉奇观;最后,就是导演们倾向选择大众熟悉的故事进行改编和拍摄续集,这是因为大众熟悉的故事和拍摄过的取得成功的影片已经积聚了一定的人气,为后续影片提供了票房保障,《哈利·波特》和《速度与激情》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商业电影美学的风向标。各国商业电影导演在追求自身美学价值实现的同时,难免不受其影响。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拍摄的商业影片无不映射着“高概念”电影的影子,如徐峥的《泰图》、许诚毅的《捉妖记》、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管虎的《老炮儿》、周星驰的《美人鱼》等,不但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到风景拍摄、场景搭建等方面,更是凸出其鲜明的“可营销性”,影片从制作、选演员开始,就不断地制造话题,创设性地启用“小鲜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群的需求,影片未上映就已经积聚了一定的人气。并且根据市场环境、观众的审美情趣采取不同的市场运作方式和营销策略,实现商业电影的利益最大化。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6 03:38 , Processed in 0.0663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