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 文 / 牛角尖 “有一个剧本找到我的时候,对方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断强调戏剧冲突”、“经验主义是这个行业的大敌”、“太多剧把真实的生活讲成了假的”、“创作者总是说要去体验民情,把自己架的太高”........站在上海电视节主题为“时代的脉搏-现实的镜像电视剧创作谈”白玉兰论坛上,诸多热播剧创作者率先向当下的行业“发言”。 毫无疑问,这两年是属于现实题材高速发展的爆发期。有数据显示,去年一年生产的现实题材数量占据总体份额为63.16%,是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题材类型。而在今年白玉兰最佳电视剧的入围名单中,现实题材数量达到8部,占据获奖名单4/5份额。年初爆款剧《都挺好》、《破冰行动》亦属于现实题材范畴,且在话题传播量上都基本达到了“全民爆款”成效。 现实题材的良好市场表现,一方面让更多的从业者看到了其题材的创作价值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行业所持有的“真·假 现实题材”问题,也为不少创作者带来些困扰。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侯鸿亮、赵冬苓、王劲松、刘家成、傅东育为代表的著名影视从业者,又是如何理解当下的现实题材以及现实主义?好的现实题材作品又该如何展现? 什么是现实主义? ——关照当下,坚持真实
在谈到现实主义之前,先来理清一个概念。顾名思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状进行关照,或进行批判的创作手法。往往具有普世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功能性;而大众常常在影视剧题材中看到的现实题材,则是一种创作类型,是基于现当代生活为故事背景的创作素材。两者之间的混淆概念,也常常给大众,甚至是部分从业者带来相应的困扰。诸如当下播出的多部现实题材,实际上都只是披着现实外衣的“伪·现实剧”。 那么,何为真正的现实题材?爆款剧《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给出了明确答案,在他看来,好的现实题材就在于是否做到了关照困境,比如情感困境、生活困境等等。而关照困境是为了美好,为了未来明天的希望,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精品佳作。“如果现实主义的前面可以加一个前缀,我觉得应该是「批判」”,傅东育说道。 曾创作出《红高粱》《因法之名》的知名编剧赵冬苓,则赞同了傅冬苓的观点。在她看来,批判的姿态应当是所有知识分子和作家永远所需要保持的,并且理应在作品中不断加入对现实困境的反思,敢于直面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她举例,由她担任编剧、今年4月在北京卫视首播的《因法之名》,曾因为题材问题遇到短暂性阻碍,但其对待作品的创作心态却从未有所改动,“监管不应该成为创作者逃避对现实题材做深度挖掘的借口”,赵冬苓坦言,“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想要在作品中做出自己对现实的阐述,观众都是可以看到的”。 导演刘家成的发言则更为直白,“我不会去体察民情,因为我就是人民,就是普通百姓,从根本上我们知道观众对内容的需求。”今年由其导演的现实题材《正午门下小女人》亦在白玉兰奖提名名单之内,而女主蒋雯丽也凭借剧中角色“徐慧真”提名白玉兰最佳女主。 刘家成在现场回忆该剧创作心路时曾坦言,起初也担心过地域文化会影响受众偏差,但随着剧集内容的渐入佳境,该剧独特的地域文化逐渐穿破“次元壁”,向大众市场逐一迈进,最后成为去年年末播出收视良好的的剧集作品之一。“好的作品都应该具备穿透题材局限性的传播能力”。 著名制片人侯鸿亮,在现场亦提到了现实题材的“真实性”价值。他举例,《大江大河》在创作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要不要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戏剧矛盾、怎么做才可以引起观众共鸣等等。最后其统一的解决方法便是回归现实,坚持真实性。 “现实主义不单单是对现实的简单呈现,更需要对现实困境给出一些解答。要朝着传递正能量的方向,思考除了讲故事、讲述人物,还能够带给大家什么?”侯鸿亮如是说道。 现实题材的创作方法论: 杜绝经验主义
在理清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概念后,如何创作出具有社会价值和话题传播的现实题材,则成为当下影视从业者共同追求的行业标准之一。 侯鸿亮率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行业的死敌就是经验主义。“凡是按照经验主义创作出来的作品,都不会太成功”。那么,何为经验主义?大致可以用“模式化”、“套路化”对其加以概括。 他以电视剧《钢铁年代》为例,一开始在剧集创作过程中,侯鸿亮并没有想到采用变焦镜头,后在他人的建议下,其作品初次采用了当前较为创新的方式,虽在成本上略有上升,但取得的效果却十分显著,用其原话形容则是,“画幅中的世界都似乎不一样了。” 这次事件发生后,也给侯鸿亮带来了一定启发。“每一位导演都会有自身的美学追求,但行业呈现出的整体现状往往可能会是一种标准化,这就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侯鸿亮说道。 编剧赵冬苓则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出发,在她看来,当下的影视剧作品中极大部分正面人物形象都处于“非黑即白”、“非正亦邪”的英雄主义形象,而这往往就是给观众造成“失真感”的原因所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要人物身上,将这个主角写透,人物做到立体感”。 作为全场唯一的演员嘉宾,王劲松则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与看法。“依赖技术只会死路一条”,作为一名饰演过多种类型的老演员,王劲松每一次饰演完一个角色之后,都会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目的就在于减少演员的“重塑性”,今年其在《破冰行动》中饰演的“大反派”林耀东,则浑身上下散发着老演员的独特魅力——无论是与警察的正面对视,还是被捕获时的淡定从容,充分体现了一代“枭雄”的悲剧色彩。 “演员这一角色是完成角色和剧本的对话、剧作和观众的对话的载体”,言下之意,即演员是整个影视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功能类似于“门面”作用。好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控和塑造,往往更具有代入感与真实感。而作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细小螺丝钉,王劲松极力想告诉同行乃至于大众的便是,“用心的塑造出每一个角色”。 “经验主义”是把双刃剑。在前期类型化探索过程中,其过往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可以降低时间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经验主义”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多是“利己主义”,在作品质量和类型化创新过程中,往往缺乏较为有力的说服力。因此,“真实”成为了这场话题终结者的收尾标志。诚如刘家成所言,“(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才能塑造出作品的个性。”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3 00:33 , Processed in 0.09278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