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说来还算幸运,我对过去痛苦的记忆似乎总是倾向于“记不住”,但对于其他很多事却有着细枝末节的还原:当然,这里似乎包含了反复回忆导致的细节提取,同时,对这些记忆的提取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错误记忆。这大概也是记忆最迷人也最令人困惑的地方。 但是,我们的记忆真的可以用“提取/调取”来表述吗?这听起来像是电脑中存储的信息,只要指令对位,便可以像从图书馆里抽出一本书来一样。有不少学者质疑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我们的记忆是分散“存储”在各个神经元内部的,当我们想起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时候,动用了大量神经元,而这个人或事情是分散存储在多个神经元上的,这种“记忆存储”是隐式的,你不能找到某个神经元是存储这个人或事的(也有研究找到了这种神经元的,但现在还有争议)。 文/Daniel Kolitz 译/莎椤双鼠 校对/苦山 原文/gizmodo.com/why-do-we-forget-1831865406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莎椤双鼠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生活就是一个遗忘的过程——各类账号、姓名、钥匙和钱包的准确位置、孩提时代以来的朋友、热门电视剧中的边缘角色、内行才听得懂的笑话、过去的雄心壮志、民族历史等等,都会在生活中为我们所逐渐忘却。人类就是这样:掌握着惊人的科学和技术,记忆却像鱼缸里的金鱼那样短暂(编者注:有关金鱼记忆只有3秒或7秒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该说法已遭到普遍质疑)。 不过,我们也知道,每一种缺陷其实都是为了实现某种更重要的适应性目的。因此,当我们绞尽脑汁,努力回忆今天究竟应该干点什么(之前明明记得)的时候,很值得问上一句:为什么总这样?为什么我的记性总是这么差呢?我们为回答这个问题,请教了数位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那些曾经记得的事物?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试图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中作出决断。第一种可能是,记忆就像褪色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衰退。第二种可能是,相似的记忆之间会互相干扰。例如,在同一天结识许多新朋友,我们就有可能忘记其中的一些面孔,因为我们脑海中的这些相似脸庞记忆会互相干扰。 图源:维基 近来出现的一些科研证据表明,遗忘发生的原因既可以是记忆自然衰退,也可以是相似记忆之间互相干扰,取决于负责具体记忆的大脑结构。海马体(the hippocampus),这个对记忆相当重要的脑部结构,拥有一些独一无二的性质。这些性质赋予了海马体区分相似记忆的能力。因此,依赖海马体的记忆不太可能互相干扰。然而,这类记忆会快速衰退。另一种负责记忆的脑部结构,鼻周皮层(the Perirhinal cortex),区分相似记忆的能力就没有海马体那么强。因此,依赖鼻周皮层的记忆更有可能互相干扰。 “记忆就像褪色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衰退。” 图源:Imgur
由于会导致我们遗忘人生经历的因素有许多,有些经历能够久经时间考验而另一些却只能随时间推移而慢慢淡忘的确切原因,就成了大量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科学实验室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为什么互相介绍之后,我们马上就忘了新朋友的名字?这种遗忘的起因很可能是疏忽大意。我们对这种介绍的“流程”实在是太熟悉了,于是,甚至在对方说出名字之前,我们就开始“走神”,或者说不再集中注意力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推荐在面谈的时候反复提及对方的名字——重复姓名会提高自己注意到它的可能性,帮助后续记忆。 为什么你会忘记自己把车停在哪儿?这种遗忘的起因很可能是干扰。你每天都会把车停在特定位置,但因为空位的关系有时不得不作出改变。你的大脑在车和停车位之间构造了一种联系,或者说关联。当你下一次想到自己的车时,大脑就会回忆起,或者说让你回忆起过去的许多关联。接着,你就得仔细筛选所有的这些关联,找出正确的那个。这个过程让记住停车位变得更难了,并且还可以变得更有挑战性——几乎称得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你在第一次停车的时候也没有留意停车位,这就和上面提到的刚介绍完就忘了对方名字的例子类似。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车与停车位之间的那种联系,大脑连可供回忆的东西都没有。 图源:Sheila Zhao 最后,为什么你会忘记那些你曾记得的东西?我们知道自己上过小学,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也一定曾经强行记忆一些知识内容,但为什么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是个好问题,但也是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是原始记忆丢失了吗?还是原始记忆没丢,但我们就是无法获取了?你或许已经忘了四年级老师是谁,但如果你回到当初就读的那所小学,让自己重新身临其境,可能就会回忆起来。很多遗忘的案例都属于这一类,那些记忆其实还储存在脑海里,但你缺少重拾这些记忆需要的信息,或者是所需的线索不够。 尽管能够记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确实会带来诸多好处,相关研究却表明,某些遗忘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常用的那个停车场被拆了,改建成了一座高楼,那么那些以前的车与停车位之间的关联就没什么用了,并且还会阻碍大脑形成新的车与停车位之间的关联(以干扰的形式)。因此,虽然我们有时会感慨自己遗忘了许多经历,但这种遗忘的过程最终会让我们更灵活地适应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对。回答“为什么我们会遗忘”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回答“为什么我们会有记忆”。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了记忆的产生机制,我们才能开始着手探明遗忘的产生机制。 不过,我们可以先从“遗忘是必然发生的记忆效应之一”这个事实着手。我们会把每天遭遇的大部分人或事都忘掉,并且遗忘并不具有选择性:地点、事物、颜色、声音、名字通通都会忘。我们甚至会想不起来人生中的某几日(有时甚至是某几年)都干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第一个猜想是,这肯定就是记忆系统运作方式的一条线索。遗忘一定是具有意义的。有许多理论认为遗忘是件好事——或许,我们的大脑里并没有足够空间把所有经历都储存下来,于是就只能给那些最重要的部分(那些我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用到的)腾出空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情感事件往往要比日常生活中的中性事件更容易记住——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情感事件,只是因为它们或许会把我们未来的行动引导至拥有积极回报的事件上来,或者指导我们远离危险境地。 图源:Sheila Zhao 然而,就算有人能拥有无限的大脑记忆储存空间,把一切都储存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有必要记住昨天的那张杂货购物清单吗?有必要记住30天前的杂货购物清单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许多短期内不会再碰到并且也不重要的事,因此,大脑就把这些记忆扔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逐渐擅长长期储存的东西就是我们那些反复重复的经历,甚至是那些颇为相似的经历中的元素。 我们能够回忆起如何走去第一份工作所在的地点,或是怎么走去自己的大学寝室。我们或许还能回忆起童年时的家中布置。这些元素都是重复了上百次、上千次的经历中的一部分——并且大脑找到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提取并相当忠实地表现这些一成不变的景象的方法。那么,对于那些只发生一次的、不具有规律性的经历,我们为什么会保有非常详细但又似乎马上就会衰退的记忆呢?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那样,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感事件往往要比日常生活中的中性事件更容易记住——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情感事件,只是因为它们或许会把我们未来的行动引导至拥有积极回报的事件上来,或者指导我们远离危险境地。”
遗忘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一种称为干扰的现象,也即新信息与之前了解的旧信息之间产生了干扰。 假设你观看了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最新一集。你很可能会在这一集结束之前就记住其中的许多内容。然而,如果你在看完这一集后立刻看第二集,你对第一集的记忆就没有那么好了。这是因为,当你在大脑中编码第二集的内容时,它和你之前就已经记住的第一集的内容发生了重叠,并且会相互干扰。 大脑感知到新信息时,它会努力把新信息覆盖在之前已有的经历之上。这对大脑来说,是一种颇为高效的工作方式,因为当你在充满旧信息的环境中编码新信息时,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旧信息利用起来,提高新信息的记忆效率。然而,当你的大脑这样做时,它可能会篡改旧信息,这就会导致你遗忘此前经历中的一些元素。 在所有这一切之中,重复又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会遗忘某段特定记忆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导致某段记忆容易被遗忘的一大因素——就是对其重复不够。如果你在看第二集之前,一连把第一集看上五遍,能记住的东西肯定要比只看一遍就看第二集更多。 遗忘并不总是坏事。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忘记一些事。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刻意忘记一些对他们不再有用的东西,而且方法似乎只是简单地不再重温。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你确实经历了一些之后不想再记得的事,那么只要尽量别去想它,这段记忆最终就会在和新信息相互干扰的过程中被遗忘——因为你再也没有重温它。 “大脑感知到新信息时,它会努力把新信息覆盖在之前已有的经历之上。”
遗忘的一种方式是,当我们努力想要从记忆中获取信息却不可得时。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检索失败,并且在此类案例中,我们知道自己想要获取的是什么东西(比如邮箱密码)。想要进入邮箱就得知道密码,于是,你就拿着“密码”这条线索开始在记忆中搜索。这种搜索激活的不仅是目标信息(也就是正确的密码),还会激活非目标信息,比如同一个邮箱的旧密码。 好了,通过搜索,我们得到了数个可能正确的密码,现在就得从里面挑一个。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这些备选密码就会相互竞争。最后,我们会从中挑一个。如果挑中的这个密码不正确,就意味着检索目标信息失败,我们称其为“忘了密码”。这类检索失败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由某条特定线索激活的诸多记忆表征之间产生了干扰。这类遗忘在我们重设密码后发生的次数特别多。相较刚刚形成的新密码与搜索线索之间的关联来说,旧密码与线索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你就很可能在众多可能密码中选中旧密码。 图源:Sheila Zhao 我研究了由干扰引起的遗忘对情感记忆和中性记忆的作用方式,并作了对比。结果发现,尽管这两类记忆的遗忘机制原理相似,情感记忆的干扰、遗忘程度总是要更低一些。因此,你大概根本不会忘记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记忆,比如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因为能够和它产生竞争的记忆实在不多。哪怕是我们想刻意创造出能够与之匹敌的记忆也无法如愿。另一方面,如果你想绞尽脑汁记住昨天的停车地点,那就祝你好运了!能够产生竞争的记忆恐怕有成百上千条。 总结一下,上述例子中的遗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类似记忆之间产生了干扰,而那些独特记忆就不太可能会因为这种干扰而被遗忘。 “这类遗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类似记忆之间产生了干扰,而那些独特记忆就不太可能会因为这种干扰而被遗忘。” 图源:Newsweek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既可以从认知学角度、也可以从生理学角度回答。当然,这两个角度应当可以互相印证。然而,读者首先应该牢记的是,遗忘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能够忘掉无关信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否则它们就会阻塞记忆系统。 从认知角度上说,长期以来,学界对遗忘的成因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记忆中的信息发生了衰退;其二,试图检索出相关记忆时,来自各种类似信息的干扰,导致了遗忘。这两种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双方一直争论不休。 就干扰假说来讲,记忆研究者在可用性(也就是,这个信息还在记忆系统里吗?)和可获得性(也就是,记忆系统里的这个信息现在就能重新检索出来吗?)之间作了区分。举个例子,想想话在嘴边却愣是想不起来的这种现象,也就是你知道这个词,它就在你脑海里的某处,但就是一时找不到。或者再想想你重回高中母校,看到原来属于你的那个旧储物柜时,一系列以前的记忆突然在你脑海中涌现的场景。从干扰假说的角度上看,这些以前的记忆其实还以某种方式和形式保存在脑海中(尽管被其他干扰信息埋藏了起来),一旦满足了某些触发条件,它们就会立刻浮出水面,我们也就能重新把它们检索出来了。 从生理学角度上说,主流解释是突触可塑性假说。该假说可以用一句相对浅显一点的话来概括,“一起激活的神经元也会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说,学习(或者说编码新信息)是通过我们神经回路中的强化突触来完成的。类似地,当存有某段记忆的特定突触回路弱化时,遗忘就发生了。研究者们认为,就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来说,这些新记忆起初都是靠海马体保存的。然而,这些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录到大脑皮层区域。这种转录很可能会以某种方式改变记忆痕迹,因此,从字面上你就能看出来,这个过程还会导致我们遗忘某些原始信息。 “一起激活的神经元也会连接在一起。” 图源:Tablet Magazine
会导致我们遗忘的因素有很多。思考这类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从“记忆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几大阶段(包括感知、记忆形成、储存以及检索)着手。感知失败是导致遗忘的一大(显而易见的)常见因素——上一次你忘记老婆/老公告诉你的事时,你很可能一开始就没在认真听!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记不住许多日常小事,比如刷牙——我们几乎不会对这类事务多加关注。 不过,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全神贯注了,为什么还是会遗忘?记忆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至少要延续几秒到几小时,很可能还要长得多。极短时间内的记忆,需要改变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交汇点)间的连接强度,但在更长期的记忆中,信息是在大脑中移动的。这种构建记忆的过程可以被像严重头部创伤这样的事件极大程度地改变:丢失关于就在创伤前一秒发生的事件的“脆弱”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此外,还有证据表明,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事件的记忆也会发生自然“衰变”:大脑对此类事件的“巩固”比不上那些情感上更加重要的事件,因而这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被遗忘了。 图源:DoveMed 然而,即便是大脑妥善巩固了的事件也还是有可能被遗忘。我研究过癫痫患者,他们连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事件都“记”不住:在某些案例中,这些记忆好像是被癫痫发作时的剧烈脑电风暴“删除”了。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突然丢失了此类记忆,因为我们无法把它们“定位”出来——这是一种检索失败,而不是储存失败,找到正确的“饵”,把它钓到记忆之海海面上,就能克服这个问题。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决定要遗忘,所以遗忘,也就是惊人的定向遗忘现象。我确信还有其他会导致遗忘的因素——但我忘了。 “极短时间内的记忆,需要改变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交汇点)间的连接强度,但在更长期的记忆中,信息是在大脑中移动的。”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3 04:26 , Processed in 0.38136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