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德拉姆》的艺术风格 贯穿《德拉姆》始终的是一种圣洁、宁静的宗教意识,影片的风格充满了宗教怀思般的神秘气息。在与雄奇俊伟的自然对话当中,传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大智慧和大宁静。那种辽远、那种寂客、那种淡淡的氛围让人忧伤,因为它触动了人们久被俗世尘封的真我之心。先后数次到此采风的田壮壮这样表达了他对那里的感情:“那些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核’是一种神圣感、归宿感。我去那里觉得很开心,离开了会很伤感。”
田壮壮在回顾《德拉姆》的创作过程时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创作,最大的乐趣就是借题发挥,就是说借你要表现的主题来发挥你自己的创作的一种激情,或者是内心里的一个东西。他说:“从云南回来之后我根本无法剪接,拍的东西我只看了一半,采访了十几个人我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排序。片子一直放了两个月,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有了感觉,试着剪了一小段并且加入了一段音乐,感觉特好。我拿去给组里的人看大家都觉得不错,这就定下了基调,后面都按照这种感觉来做,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剪接。”
纪录片《德拉姆》的艺术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德拉姆》是一部纯粹个人表达的纪录片,是导演田壮壮在十年之后对自己前期电影理想的继续和发扬。《德拉姆》通篇没有多少导演意志的介入,但是透过镜头,又无处不在地显示着导演的观察、探寻、感唱。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拉姆》并没有超出田壮壮所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电影人的表达范畴。正是对被物质宠坏了的都市文化的厌倦,才会有影片中对滇藏地区远离尘嚣的古朴环境的向往和膜拜,极端的闭塞和物质匮乏更能滋生一种宗教信仰上的坚定和崇高感。影片中那个乡村基督教牧师布道时,夜晚的灯光下一张张纯朴而又生动的脸庞,咿咿呀呀的方言唱出的圣歌,在暗夜行舟般的氛围里尤其显得庄严和神圣。
田壮壮说,“我觉得衡量电影有两个价值标准,经济价值或者人文价值……我首先选择人文价值,争取建立经济价值。这就是我的态度。……到了岁,就真的不惑了,想得挺明白,觉得不能再糊弄自己,得坚持一个态度。”对于从世纪年代理想高峰上跌落的人来说,代表着青春躁动的年代早已远去,当年那种“理想主义者的远游”(吴文光语)的冲动和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逆转。拜物教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年的“远方”也已经被现代文明所深深浸染,“出走”的人回来了,或下海,或出国,或重新进入体制。在今天,认真审视自己与精神世界关系的人不多了。“从现代文明的边缘和底层去反观我们正在被卷入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意义,对一种假设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文化精神的咏叹和认同。”这是田壮壮个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艺术呈现。田壮壮一直坚守着年代以来对文化溯源意义上更为本质领域的关注。
纪录片《德拉姆》的艺术风格 在那些当年的同济们正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商业大片的宏伟蓝图时,他却留给喧闹的都市与商业一个远远的背影,去追怀已经遗留不多的那种未被现代文明沾染的远古情思。《德拉姆》是一位导演寻找一条古老道路的过程,同时又是他探寻人生、灵魂自我荡涤的过程。因为这部作品首先是一个现代都市人的自责之作,是一个带着良心的导演追寻另外一些灵魂的反思之作。一位电影发烧友在网页上写道:《德拉姆》纪录了“一位倦怠中依旧希求救赎的游走者的朝圣之旅,一位厌倦现实者在另一种现实中的神话之旅,影片那些过于美丽的画面和音乐是朝圣者内心的依稀媚俗,却也是神话的必要颜色和声音”。当我们沉溺于琐屑现实中时,心灵的逼仄使人几乎难以呼吸,《德拉姆》就是一股来自高原峡谷间的清冽的风,荡涤着我们脆弱而又如此敏感的神经,甜蜜而忧伤。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3 07:25 , Processed in 0.0735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