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1)——以功能和制作手段为标准分类

发布者: gooyeah| 2018-9-23 04:26
查看: 1407| 评论: 0
摘要: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1)——以功能和制作手段为标准分类根据功能和制作手段,可将纪录片分为四种类型,这是聂欣如先生的分类法。如前所述,聂先生指出“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 ...

纪录片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1)——以功能和制作手段为标准分类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1)——以功能和制作手段为标准分类 纪录片知识

根据功能和制作手段,可将纪录片分为四种类型,这是聂欣如先生的分类法。如前所述,聂先生指出“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能……”同时他又指出,纪实“不应该仅仅被理解成一种技术手段,而是应该也被理解成纪录片制作者在面对纪录片时的一种态度,一种观念”,总之是一种“非虚构叙事”而不单纯是一种实录。

 

因此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为手段,而在功能上则可以实现多种相关目的的影视艺术形式。由于手段和不同功能的组合,便产生四种类型,即纪实性纪录片(如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宣传性纪录片(如CNN的《美国国难日》)、娱乐性纪录片(如伊文思的《雨》)和实用性纪录片(如伊文思的《博里纳奇矿区》和美国“探索”频道系列科教片)。

 

聂先生指出,其实在纪录片发展初期,这四种类型是浑然一体地体现在制作者的作品中的,如格里尔逊《漂网渔船》。随着纪录片的发展,不同个性的制作者开始强调不同的功能,于是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开始成型。从纪实性出发到理想状态,就是纪实性纪录片;从艺术性出发到其极致,就是娱乐性纪录片;从倾向性进一步发展就是宣传性纪录片;同样实用性进一步发展就是实用性纪录片。


 

从题材差异和内容倾向的角度进行分类,这是较为实用的分类法,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将纪录片分为六类:

1.新闻纪录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片类型,基本与新闻相同,它“是借助影视媒体,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变动的事实的较完整、较系统的及时报道”。这种纪录片虽类似新闻,但并不追求时效性,而更关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的事态。

 

2.历史文化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注重“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比如1979年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1986年央视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话说运河》,1991年中日合拍的纪录片《望长城》,都非常深入而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加强了这类纪录片的纪实性色彩。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2)——以题材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纪录片知识

 

3.理论文献纪录片,这是与新闻纪录片有同样长久历史的中国特色的纪录片类型,擅长以大手笔对大型题材进行处理,制作较有理论震撼力的作品,而其鼻祖则在苏联(如20世纪20年代的《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和美国(如20世纪80年代的《越南:电视上的历史》》,他们以史诗般的眼光和包罗万象似的手法编汇资料,创造了这种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所谓理论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傅红星著,单万里主编:《写在胶片上的历史》)。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以及雄辩的理论观念和阐释,是这种纪录片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万雄师下江南》,1987年的《让历史告诉未来》,2003年的《百年巴金》是这种纪录片的中国代表作。

 

4.人文社会纪录片,“是特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它特别注意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生存状况的记录和反映,有当代生活的鲜活性和对电视受众的接近性,因此这类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是颇受观众喜爱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电视台创办《纪录片编辑室》栏目,以关注平民生活为己任;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系列纪录片,就是以纪实的形式、平视的眼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及想法,给普通的观众以深厚温暖的人文关怀。其他如《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和《十五岁的初中生》等也是这类纪录片的代表作品。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2)——以题材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纪录片知识

5.自然科技纪录片,这是“以自然环境和生物、科学技术本身等作为关注对象,记录自然环境、生物和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纪录片”。比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许多节目,还有英国BBC所拍摄一系列以自然、环境探索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系列片也属此类。这类纪录片秉持科学的精神和严肃、细致的工作方式,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有关现象和知识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多的公众提高科学意识和自觉地符合科学的行为,注重的是自然科学教育传播的意义。

 

6.人类学纪录片,“此处所言的人类学纪录片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的。它不单单是指那些由人类学家拍摄的,作为一种人类学研究成果而存在的纪录片,而且更多的是指蕴涵有人类学因素和内容的纪录片……另外,人类学纪录片中的‘人类’概念,也和通常理解有些区别,它更多地具有‘民族’的意义。人类学纪录片和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区别,体现在人类学纪录片主要把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而人文社会纪录片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主体民族上”。比如1922年上映的最早的经典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最早的人类学纪录片,这类影片注重表现和讲解不同民族的个性生活及其文化的固有价值,以促进全世界不同民族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宗旨,直至当代它都是极受欢迎的纪录片类型。


纪录片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3)——以拍摄手法为标准分类

根据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进行分类,这也是比较实用的分类方法,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在其《纪录电影的类型》一文中,将纪录片区分为六种类型: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3)——以拍摄手法为标准分类 纪录片知识

(一)诗意

“诗意型纪录电影把现实世界作为表现的素材,但是它却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改变了这些素材的原始面貌。例如,弗朗西斯·汤普森(Francis Thompson)的《纽约,纽约》(又译《纽约州的纽约市》,1957),影片以各种镜头拍摄下纽约市的浮光掠影,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景象。可以看出,汤普森在镜头的处理和组合上都保持着高度的自由,从而呈现出一个音响丰富、色彩缤纷、动感十足的纽约城,营造了诗一般的视听效果”。可见,诗意型的表现手法比较注重借鉴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强调运用主观意识、松散的逻辑和碎片拼贴方法,将城市的现代生活印象较随意而又有某种韵味地罗列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类似现代艺术作品超越常规的自由美感,但它们有时也难免有晦涩难解的弊端。在中国的诗意型纪录片制作实践中,往往选择农村生活景象和历史文化遗产为题材,其手法则极少超越常规的成分,而更多的是借鉴文学和绘画艺术的表意方式,追求那种透过形象而传达出更深更隽永意蕴的境界,使作品更像是一部视觉的散文诗。如中国导演冯雷拍摄的《雪落伊犁》就是这样的作品。

 

(二)解释型

这种拍摄手法更注重“直接面向观众,通过字幕或旁白提出观点、展开论述、讲述现实。解释型影片的解说既可以出自‘上帝的声音’(说话人不出现在画面中),也可以是‘权威人士的声音’(说话人出现在画面里)。前者如《我们为何而战》系列影片(1942一1944);后者如《新艺术的震撼》(1980)”。显然,这种拍摄手法较适合于对大型而较空泛题材的处理,其画面和解说表达都比较注重逻辑性,同时主要依靠解说词的权威性来令人信服,因此其解说配音也较为讲究与影片格调的和谐性,其宗旨就是将自己的观点较强力地传达到观众心里。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河殇》也是类似的作品。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3)——以拍摄手法为标准分类 纪录片知识

(三)观察型

“观察型纪录电影的拍摄者主张观察现场自然发生的一切,因此他们不得不放弃诗意型或解释型纪录电影制作者可以使用的一切操控手段,比如对现场的搬演、对场景的编排或组合等。在影片的后期剪辑以及拍摄过程中,‘观察’的实质就是推崇不使用画外解说、没有辅助的音乐或音响效果、不插入字幕、不搬演历史、不在影片中出现任何拍摄行为,甚至不做任何采访。”这是对诸如诗意型和解释型纪录片过多主观介人产生怀疑,同时自19世纪60年代纪录片拍摄设备在技术上产生飞跃,能够实现自由移动拍摄和现场录音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拍摄理念,主要就是强调制作者的旁观而不介入的拍摄方法,以期收到更客观的记录和呈现对

象真实面貌的效果,同时使观众在推论影片内容的意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比如《椅子》(1962)里描述的一个被判死刑的囚犯最后几天的生活;《不要回头》(Don’t Look Back,1967)记录了鲍勃·迪伦1965年在英国的巡回演出,其拍摄手法都是隐藏拍摄者的存在,而专注于人物行为的描述,以此达到更生动有力地揭示人物个性的目的。

 

 

(四)参与型

“观察型纪录电影不强调说服性,这也是为了使观众在特定的环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而不会感觉到电影制作者的存在。参与型纪录电影则让观众在特定的环境下感觉到电影制作者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对环境的影响……拍摄者从画外音解说者的屏蔽后面走出来,远离诗意的冥想,也不再是一只在墙壁上歇脚的苍蝇,而是(几乎)像其他人一样成为一个社会角色……”这种参与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所强调的,是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真实、生动的互动关系,以及由这种互动而带来的对被拍摄对象的内在性和潜藏的思想感情的生动揭示,同时拍摄者也以自己的行动个性为影片增加了特别的个性和内涵,从而使整个影片所表现的人物个性丰满、真实起来,而如果没有这种互动,则影片所拍摄的场景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参与型拍摄手法的价值。比如《带摄影机的人》,就以表现“拍摄某个镜头”的行为过程,让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一起被摄入镜头,从而共同创造了这个既展示被摄者风采,又揭示拍摄者工作奥秘的奇特场景,将对象的真实和制作者的真实都展示了出来,形成了一种叠加的真实。

 

纪录片的分类:纪录片怎么分类(3)——以拍摄手法为标准分类 纪录片知识

(五)自我反射式

“自我反射式的模式则把焦点转移到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协商过程。在自我反射式当中,观众并没有追随电影制作者去关注他和其他社会角色的交流,而关心的是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他不仅和我们谈论现实世界,而且也谈及他在表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这种拍摄手法主要不是让观众关注对象世界,而是关注纪录电影本身,它的结构或表述过程。比如纪录片《重新聚合》,它拒绝沿用人种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是对摄影机的权利提出质疑:它是否有权利长期聚焦于他人,表现或歪曲他们的生活。亦即,自我反射式的拍摄就是要考察我们自己的拍摄方法有没有问题,由此而引起观众的思考,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带摄影机的人》在此还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向自己的观众说明,纪录片的真实是各种被揭示的匪夷所思的拍摄方法所建构的,而这种真实真的是真实的吗?

 

 

(六)表述行为式

这种拍摄手法不太满意于一般化的或模式化的理解和领悟世界的方式,而“着意于提供了解一般的社会进程的具体方式。对表述行为式纪录影片的内涵分析明显地带有主观性和个人的情感因素。一辆车或一把枪,一家医院或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的经历和记忆,感情状况,价值观和信仰问题,责任和原则都会影响我们对纪录电影所表现的社会现象的理解……表述行为式的纪录电影通过强调认知的主观性和个人情感,从而强调了人们对现实认知的复杂性。”这种拍摄方式的实质,就是强调个人经历和记忆的主观性、特殊性,它虽然脱离一般现实的常规,但却有着特别的真实内核在其中。其哲学思想的背景是,抽象的演绎并非最好的认知方式,而个人化的、主观化的、情感化的表达可能更接近本质的真实,因为人是这个世界的重要存在物,他的思想乃至梦想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必有现实世界的某种真实在其中。于是在这类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真实的事件总是被想象不断放大,而想象也总是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显然这类影片并不排斥主观性,反而视这种富有个性的视角为珍贵的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眼光。比如《夜与雾》总体的画面和语言表意模式是解释性的,但其中许多解说词是富有独特个性的,它没有惯常处理这种反人类题材纪录片的高度历史、社会原因理性分析的语言,而更多是低调地谈及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由这种个人化、主观化的非典型化视角来显现纳粹大屠杀的不可饶恕性:绝对不可思议的做法就是否定所有的逻辑推理和叙事规则,情感的回应在此是无须解释的真实。

 

 

钟大年、雷建军的《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从影片内容和叙事风格角度,将纪录片区分为五种类型:纯故事型叙事(剧情式)、内涵故事型叙事(散文式)、历史认知型叙事(历史宣讲式)、主题宣泄型叙事(诗意表现式),以及主题论证型(政论宣传式),这是从中国主流的纪录片艺术实践中总结的类型区分,与传统纪录片较为接近戏剧和文学表意方式的风格较为符合,给了我们另一种观察纪录片分类的视角。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5-1-22 15:47 , Processed in 0.27090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