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

发布者: gooyeah| 2018-9-24 16:15
查看: 1750| 评论: 0
摘要: 在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上,客观、再现、写实与主观、表现、写意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而且在创作当中,这一问题又始终无法回避。持再现说者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 ...

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上,客观、再现、写实与主观、表现、写意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而且在创作当中,这一问题又始终无法回避。持再现说者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人行道上的倒影或者一个孩子的手势,这无需我指点。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卷恋。”2应该说这一看法反映了纪录片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但一旦走向极端,就往往使对纪录对象的客观写实变成了事无巨细的罗列,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与艺术创造力被淹没在纪实的滚滚洪流之中。于是,持表现说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纪录片应当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目的不在于一般地表现事实和事件,而将焦点定在最能感动人的事例之上。”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1) 纪录片鉴赏

这一看法强调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与纪录片的情感性,矫正了再现说的某些偏颇,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又往往滑向了主观表现的泥潭,使纪录片失去了纪录的特性。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就长期摇摆在再现与表现之间。

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电视的产生与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创造这一角度来看,也许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认识。鲍列夫指出:“电视就是因为产生了希望能当时当日,以直观记录的方式,真实准确的传播,并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加工当代生活的事实和事件的那种需要才出现的。”这里,鲍列夫指出了电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当时当日”、“直观记录”和“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加工”。“当时当日”体现了电视传播的特点,这一点不难理解,但“记录”和“加工”的关系到底如何呢?鲍列夫没有从美学的角度做进一步的解释。对此,邓烛非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鱼刚刚打上来是不能吃的。经过加工可以做成生鱼片,或者烹之饪之做成熟鱼。看纪实性电影就好像吃生鱼片,看情节剧电影就好像吃熟鱼。

钟大年教授则说得更为明确:“我们没有必要回避纪录片的主观性问题,任何一个创作者,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是承认或是不承认,他都必定把自己的思想、倾向、情感、认识和观点带入到作品中 任何在纪录片中保持完全客观、公正的想法都不免有些自慰的天真。”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纪录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真实性是它的第一要素,而客观纪实是达成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但这决不意味着对主观表现的排斥,正相反,主观表现是对客观再现的升华,是在再现基础上的表现。如果失去了客观再现这个前提,主观表现就难免滑向自我膨胀、自说自话的深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审视《沙与海》时就不难发现,其基本风格是走在客观再现的道路之上,但又从来没有放弃适当的主观表现的时机。再现与表现,在作品中已经融为有机的一体,共同构成了《沙与海》的美学品格。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2) 纪录片鉴赏

我们不妨以其中“打沙枣”的段落为例来进行分析。

“打沙枣”是《沙与海》的经典段落,历来备受关注。在这一不到猿分钟的段落中,共用了巍个镜头,从拍摄角度而言,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拍摄方法,在声音方面,不仅有解说,还运用了音响、音乐,典型地体现了纪录片诸要素之间的配合。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却无法用单纯的再现或者表现来予以归纳。这一组镜头一气呵成,再现了刘泽远父子打枣的完整过程。从叙事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员-愿镜头主要交代打枣过程,起着客观纪录的作用;第怨一勋镜头,主要表现捡枣过程,虽然也是一种纪录,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明显地渗透了进来,表现的因素大大增强;第员个镜头仍为父子捡枣,但交代刘泽远父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整个段落进行了总结。

画面上来说,第一层次的愿个镜头以全景为主;第二层次的愿个镜头以特写近景为主;我们知道,中、全景镜头多用于纪录过程,特写和近景多用于表现情感,因而第一层次侧重于客观纪录,第二层次的特写意味着作者的主观选择,尤其是刘泽远面部和手部的特写,满是皱纹的面部给人以饱经风霜的印象,沙子从他粗大的手指间漏过,刻画出他对于沙漠中长出的果实的爱惜,也表现出这位沙漠中的牧民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不屈抗争的刚毅品格。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3) 纪录片鉴赏

创作者的这种强烈感情不是通过作者之口说出来的,而是通过画面客观纪录,通过特写和近景的交替运用让观众自己感受出来。在这里,客观的镜头就起到了主观表意的作用,表达了创作者的费美之情。而全景向近景、特写的转化是从纪录向表现的开始,创作者的主体性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体现了出来。为什么要用面部特写与手部特写?为什么这里不再用全景镜头?要选择什么同时又要舍弃什么?这些都与创作者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创作者主体创造性的表现。这个段落的最后是由刘泽远父子捡枣的全景镜头拉至远景,随着他们父子的身影在画面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感受到了沙漠的辽阔空旷与这对父子在自然中的渺小,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不向自然屈服的精神却充塞着辽阔的沙漠,这个镜头也同样体现着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3) 纪录片鉴赏

在这一段落中,编导所要表现的重点并不在于他们如何打枣,而在于以沙枣衬托刘泽远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相抗争的精神,这也正是沙枣树的精神,因此,在纪录过程当中如何表现这种精神才是编导的重心所在。捡枣的过程把沙枣的红润晶亮与刘泽远粗精的双手、饱经风霜的面部进行强烈的对比,使二者达到了有机的融合。这里,画面的表现作用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解说与画面的关系来看,第一层次侧重于客观纪录,而解说词偏偏出现在这一层次,原因在于这种画面的客观纪录难以表现沙枣的精神,更无法将这一精神与刘泽远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编导在这里运用了解说,将沙枣树耐干旱和寒冷、果实又甜又涩的特性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对于画面之中的沙枣树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将沙枣树与刘泽远进行类比。这样,解说词配合着画面,与画面相互生发,完成了对刘泽远精神的刻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解说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被分为两段,存在着一段间隔,中间加入了现场的风声和打枣的声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又与纪录片的本性相关。纪录片的本质特性在于纪录,过多主观因素的介入会失去纪录的特性,而现场声的进入则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与立体感。这种解说的间隔就像是绘画当中所常运用的“留白”,为客观的纪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使解说不冲淡纪录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课:什么是纪录片的再现,什么是记录片的表现?(4) 纪录片鉴赏

再从音乐与解说、画面的关系看,在第二段解说的后半部加入的现场声,而在解说结束以后,音乐渐起,音乐与现场声并行,然后现场声渐弱、音乐渐强,而在音乐渐起时,画面已由原来的全景转向了特写。至第豫个镜头由毛毯上红枣摇至沙地上红枣最后到刘捡枣,音乐达到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镜头在这一段落的画面当中是个极其醒目的亮点,音乐在这里也予以了强化,解说词在这里却退出了。究其原因,在于通过音乐与画面已经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特别是音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不需要解说词再来画蛇添足。因而,解说词在这里适时地退出,把声音的空间留给音乐去表现,体现的是一种音乐与解说、与画面的有机配合。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这一段中再现与表现的因素单独抽出来予以分析,但对于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整体的审美观照而言,我们还能说这里是再现、那里是表现吗?再现与表现都只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而出现的,至于孰多熟少,只能根据表达的具体内容而做出具体选择,而且还存在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偏爱问题,从来都不存在孰优熟劣、孰是熟非的判断。美,才是判断纪录片价值的最高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沙与海》作为新时期我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它所表现出来的纪录理念、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刻铭记。


【本文发布在纪录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爱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策划、脚本、纪录片分析解读、纪录片影评的相关文章,提供国内外最新纪录片下载,包括BBC纪录片、NHK探索频道CCTV纪录片的下载;提供最新电影的影评、剧本创作、导演功课、灯光、剪辑等相关文章资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1 16:44 , Processed in 0.12051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