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持续四年的长跑,对于郭帆和他的“小破球”来说,起点刚刚被更新。 在《流浪地球》上映的一周前,记者在郭帆导演工作室见到他,见面后郭帆说了第一句话:“我今天上午,吃了48小时的第一顿饭,干这行,特别适合减肥。”
忍饥挨饿,长时间赛跑,干掉问题,这是郭帆和《流浪地球》从2015年至今的状态。
看阶段性冲刺的结果,《流浪地球》跑赢了。春节档第三天,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7亿,在两天之内一路冲到日票房第一位,领跑2019年春节档。
但人总对饿肚子有着深厚的记忆,在饿肚子的状态里如何绷住了,是一门挨过饿、跑赢了,才能思考的问题。
你在跟谁赛跑?
赛跑,需要先有一条跑道,对于郭帆来说,这条路叫工业化。
跑在前面的选手是好莱坞。2014年底,郭帆和宁浩、路阳、陈思诚、肖央几位导演被电影总局去安排到派拉蒙观察学习,目的就是让创作者们看一看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工业的差距。
当时没有一个人天天把工业化这几个字挂在嘴边,但每一个导演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回来之后就开始做这个,因为差距实在太大,跟他们比我们都是手工作坊,我们蹬着自行车,人家法拉利已经开出去了。所以大家回来之后,都去做和电影工业化有关的事情。十年时间,好莱坞很快就能学会如何拍中国观众喜欢的电影,所以我们在这十年里,一定要想办法至少赶上好莱坞中上游的水平,才有可能与他们同台竞技。”
《流浪地球》是他的实践,他为自己划下了一个标准线。对比好莱坞,一个新IP新项目从无到有,需要两年半到三年的实践。得益于好莱坞完整的工业流程,电影项目的时间节点,从开机筹备到杀青都十分精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以年为单位的流水线上批量产出。
“正常来讲两年半到三年,漫威电影的周期大概都是这样。如果拍续集,时间会缩短,基本一年半到两年可以做一部。而《流浪地球》是从零开始,所以做了四年时间。”
在当时,想起跑就很难。在郭帆试图起跑之时,《三体》电影版刚刚难产,整个行业对科幻电影的抵制情绪很强。除了投资和技术方面的各类硬问题,还有人直接表示“中国民族就没有科幻想象力。”
这等于还没起跑就先被罚下场,郭帆当时就非常不同意这一点:“一个能写出西游记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想象力?”在后来的采访中,他再一次重复了这个观点,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想象中那种写实的,能够让观众绝不怀疑这个世界的技术,我们暂时是做不到。”
我们落后别人多少步?郭帆回答:特效基本上能赶上韩国,但距离好莱坞还有一定距离。科幻片离《阿凡达》的差距将近10年,跟《星际穿越》的差距会更大。
不过,在跑过半程后,郭帆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和《流浪地球》作为科幻片里的位置。
他的定义跳出了传统的中国叙事:注重元年,看重第一名。《流浪地球》在狂轰滥炸的宣传下,已经和“中国科幻元年”“第一部作品”牢牢绑定,在别人看来,“小破球”和郭帆,就是“科幻”班里最优秀的学生。
但郭帆自己已经不大赞同这个说法,就像他的跑道划定的界限一样:“我们应该每年都有若干部科幻片,一部又一部地出现,过了很多年后,我们往回看,原来是从这个点开始的,那时候,这一年才能被称为‘元年’”。
他在试图带着所有人一起跑。
各个方面,从零开始
在《流浪地球》之前,有太多的人在讨论,中国科幻片缺什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真正高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出现。
但从《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来说,可以说是什么都缺。
《流浪地球》的故事几乎是像一次接力赛:北京文化宋歌用了不到十分钟,就决定力挺。开始做后期,预算再次告急,北京文化追加预算成本,2018年5月,《流浪地球》主要出品方之一万达影视撤资,吴京带资进组零片酬出演……
在《流浪地球制作手记》中,他们详细记述了流浪地球的编年史:从剧本对于人物的重视,到苏联工工业风的美学风格,他们花了四十来页详细记录影片的“世界观概述”、场景、人物、道具、自然现象、特殊名词,为了这个世界观的编写,他们花了八个月。
所有实现的背后,都是靠剧组成员的努力:预算不充足,分秒必争的时间,英雄拯救世界的文化无法共鸣,懂技术的制片管理找不到人。这四个在开头就被郭帆和中影进行沟通的四个大问题,只能靠人一个一个往上扑。参与《流浪地球》的人员从最初的六七百人,到最后发展成为7000人。
预算不充足,追加;时间不够,剧组成员不睡觉;制片管理找不到人,只能依仗信任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共鸣,他们选择了“中国人靠集体主义化解世界观念”的大方向。制片管理找不到人,那就只能靠“土法特效”和人海战术。
在这漫长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战斗中,郭帆偶尔会陷入一点关于“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的迷惑思考,但这种思考的间隙是短暂的。
“三年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自己独处的时候最困难,闭眼一脑门子官司,睁眼醒了又有一堆事儿等着。”
国产工业化,复制能几何?
在开始拍《流浪地球》之前,郭帆是个非常工业化的导演,他的努力方向很明确。但在《流浪地球》进入到最终的冲刺阶段后,他开始敏锐地发现,好莱坞工业化的体系,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原样搬回国内,而这些无法复制的文化细节,很可能是令一个项目直接夭折的深层原因。
他认为工业化需要明确理念,标准化,量化,拆分成一个个项目组,才能提高效率,这是最底层的逻辑。最开始拆分的是剧本,《流浪地球》有八个编剧,大家通过编剧软件分工协作,统计出每个角色对白量,场景使用次数,观察每个人物的戏份曲线。
“如果发现第一男主角台词比第二男主角还要少,那肯定就出问题了,我们的编剧软件可以分析情节点是否充分,人物的比重过高还是过低,帮助编剧们达到三幕七个情节点的基本要求。”
他们最终完成了一个数据库式的剧本,分类,拆分,进而对接道具、摄影。美术,每个角色需要什么,都建立在数据库式丰富而立体的剧本层面上。
但数据库不是万能钥匙,郭帆表示,科幻片的建置和人物每场戏的戏剧冲突是最大的难题。没有黄金比例,没有标准模型。“前期建置戏剧冲突不够,一开始的视觉奇观,又会盖住戏剧本身的张力,所有我们很难把控比例的大小。”
关乎情感的细微之处最难测量。郭帆在好莱坞观察到了契约型社会体制下,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流程设计的推进模式,但那些在国内无法复制。“我们是个人情社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太尖锐就会受到抵制,必须在推动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柔性、人性化的东西,才可能动员起所有人。”
人性化是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镜头内如此,在镜头外亦如是。拍摄国产影片,你需要一些情感上的“软件”,来弥补真正硬件的不足。同时,工业化高效率的手段是一种辅助,而非直接帮你抵达终点。真正的金子,在挖掘到最后,才能找到。
郭帆体会到,这是一个漫长的醒悟过程。“就像回家的母题一样,拍片子,拍到最后才发觉,看上去我们是往外跑,其实我们都是往家回。”
“你回家的方向好像是在前方,其实应该在身后。直到那时候,你才能找到那句对你最重要的话是什么。” -END-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6 06:41 , Processed in 0.1026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