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基本方法是: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而这种调查研究正是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来进行的。调查是为了探明事实真相,采访应注重捕捉现场场景、氛围、细节。研究史料是为了增强头脑洞察力,运用史料作为背景分析,侧重主要事实,采集最新的信息。采访的方法在使用上具有许多的特殊点,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有时采用两种方法,有时多种方法并用,应视采访需要而定。 (一)观察采访 观察采访就是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亲眼目睹事件的发生、发展或者结果,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 1.观察方法 俯视法:整体把握新闻事件,了解现场气氛、环境、主体。 细察法:对现场具有典型性的点进行细致观察。 步移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在同一现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全感法:全面的定位观察。全感官、全方位强刺激的交流法。 2.观察方式 旁观性观察:各方式之间有各种矛盾时,需要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介入。 参与性观察:报道单个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记者参与到事件中去,比较亲切自然。 隐匿性观察:正面报道,真正了解观察对象。 秘密性观察:适用于批评事件。 3.观察技巧 观察要抓住特点:在现场捕捉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特点以及个性,这是新闻报道成功的重要技巧。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细节:细节是增加电视新闻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抓住、抓准了典型的细节特征,报道也就有了感染力,也可有与众不同的角度。 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是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他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创作者的观察力。观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观察要全面:在新闻报道中,有些重要的现场活动、情景还需要展现整体场面,这就要求记者进行全景观察、宏观透视。全面、立体的观察是为了对事物作多层面、多角度理解。 (2)观察要和思考相结合:观察是基础,思考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观察又要在思考的指导下深层展开。观察采访最有效的方法是边观察边思考。作为电视记者到现场观察采访,必须随时思考怎样利用你所观察到的文字和画面。 (二)口头采访 访问是以交谈或问答的方式获得事实的采访方法。口头访问是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也是获得事实的基本手段和技巧。因而,要对访问的特点和提问的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检验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口头采访提问的规律与方法有: 1.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报道思想、针对观众。 问题要有层次:采访要围绕中心有层次地展开。 问题要有深度:浅显问题应放在前面,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梯度逻辑关系。问题大小、结构搭配应简单明快,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要降到观众的认识水平。 问题要有新意:有新意、有个性的问题能引起人的关注,激发谈话兴趣。 问题要有特点:深入的访问,有特点的问题,才能获取有特点的材料。 2.从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问题要因人而异:要考虑问题是否是采访对象能够回答的。 问题要有助于回忆、思考:设计问题要有助于采访对象打开回忆、思考的闸门。 问题要有触动力:问题能触发采访对象的情绪、情感,帮助、启发、激励对方回答问题。 边问边听边思考:在提问、倾听的同时,观察采访对象心理,思考谈话内容。 (三)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报道是有电视特色的个性化采访活动,休现了电视声画并茂及现场纪实性的最本质特征。具体设计问题时,从“现场”特点出发,还应注意: 问题应是新闻的重点:用关键性问题挖掘出问题的关键。 问题是思想内涵的开拓:采访语言要起到对画面形象的补充深化。 问题要具体:使采访对象直截了当、简短概要作出答复。 问题要简短: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一下子就听明白。 问题要客观:注意提问态度上的客观和语言表达上的客观。 问题要引发情绪:现场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采访任务、日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对方兴趣、使对方兴奋起来的问题。 (四)调查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是在采访现场,调查者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组织问题,从而提出事实真相,揭示问题实质的采访行为。调查性采访的要求有: 1.充分准备与随机应变:为保证调查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的事实材料,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需要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2.感性印象与理性思考:强烈的现场感使电视调查采访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性印象,而目的是引发观众理性思考。 3.舆论导向与客观公正: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生活、认识生活,让观众心服口服,实现正确的导向作用,展示调查采访过程必须客观、公正。 4.交流式采访与思想交锋:以和平的态度,用切中要害的问题,有针对性、日的性的问题来获取真相。 5.明察与暗访:批评性调查采访通常是明察,当以记者身份不可能得到真实情况时,可采用暗访。 6.心理较量技巧:抓住矛盾紧追不舍;避长扬短抓弱点;有意设套引出真相;有意停顿增加压力;事物取证,追问真相。 (五)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人物专访也是一种吸引人的报道方式,体现着较深层次的信息交流,需要高超的采访技巧。世界上许多著名记者都将专访作为特别难得的机会和主攻方向而加以重视。 电视人物专访由于引入屏幕,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并在表现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记者采访成功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同采访对象的关系;二是记者提问的水平;三是访问对象愿意向记者透露些什么内容。专访的具体步骤有: 1.在人物专访中,采访的双方对采访目的越明确,双方就会按着这一目的和思路进行谈话,采访就越容易成功。 2.正式采访前,通常要阅读所有能找到的涉及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思考应该问的问题。 3.请求采访约见,同意采访。 4.着于准备,拟定初步的采访计划。 5.会见采访对象及打开局面,采访前的简短谈话至关重要。应尽可能富有人情味,给被采访者以信任感。 6.开始正式采访,驾驭采访对象的能力和把握提问进程非常重要,采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模仿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的。应做到理智地提问,聚精会神地听,细致入微地看。 7.建立和睦的关系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应知道怎样换挡、加速或减速,或提出更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8.适时提出尖锐的问题,这样做可以间接地把问题引向敏感方向。 9.充当对手,展开讨论;抛砖引玉,唤起回忆;探索询问,留有余地;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对方讲下去;提出疑问,“激怒”对方全盘托出;宽窄结合,灵活多变。 10.结束采访,采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一般来说,两个小时是高限度。如果要延长,最好重新约定时间,这样双方都可以重新考虑问题。成功的人物专访标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感觉和印象、左右提问、掌握采访进程、驾驭被采访者、达到理智水平。人物专访的创造性体现的是:主动、积极、发挥;思路准确、技巧纯熟;进行多维性思维;为观众担任“向导”。 央视《人物》栏目,从节目的文稿、画面、节目风格的定位上来看,它的收视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文化涵养,追求艺术感的观众,它所关注的是精英人物。从节目编排的采访上来说,首先,在介绍人物时主要采取的是讲述人物的重要事迹以及成长之路,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采访,即采访人物本人以及与人物有关的同事同行,人物的朋友也受邀访谈,大多都是在本行业里有较大成就的人物,多层次地展开人物纪录。其次,在采访的过程中,被访者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并没有见到访问者,这是此栏目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通过人物的自我讲述,不仅是在单独的采访中还是在对其事迹的采访中,抑或是挖掘事迹背后的故事上,纪录片的真实性被体现出来。再次,一些纪录片注重反映重要的历史事件,述说时代风云变幻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与线索,以及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楚国八百年》《风追司马》《下西洋》《激变玄武门》《案藏玄机》等都属于这类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基本采用情景再现手法进行历史场景和人物的还原与再现,并辅以专家面对镜头的访谈段落,对历史事件的原委和发展线索一一加以梳理和呈现。专家的访谈内容对于还原和解释历史真相具有一定的作用,他们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及行为动因进行解读与评价,引领人们深入历史情境之中进行了解、审视和思考。 央视财经频道历时3年精心创作的10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该片的10个摄制组前往了14个国家,采访了200位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权威人士,拍摄了数十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累积了近3万分钟高清素材。几乎囊括了与互联网发展历程密切关联的所有重量级人物与机构组织,包括对7位年近九旬的“互联网之父”的抢救性采访。为了采访世界头号黑客,摄制组还不惜付出1小时7500美元的高昂采访费用。创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也是被誉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一部反映互联网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 访谈素材由于具有“现身说法”的效应,因此往往给人更加真实可信的感觉。《百年巨匠·张大千》中,便通过张大千的儿子张保罗、张泉、四川美术学院林木教授、台湾张大千研究学者傅中、著名画家白雪石、张大千弟子张正雍、晏济元儿子晏秉常等,口述回顾了张大千的成长之路。访谈素材既是实时素材,同时又能较大跨度地呈现历史,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纪录片采访中要注意保持客观记录的状态。纪录片拍摄更注重随机结构。在采访过程中,纪录片的编导必须具备充分的编辑意识。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在采访过程中,编导要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戏剧化地处理情节,随时结构故事。纪录片采访对编导的要求非常高,一位优秀的编导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求,才能采访到位,为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奠定基础。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25 10:01 , Processed in 0.0605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