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学鉴赏及创作:如何把握纪录片的美学——以纪录片《江南》《苏园六纪》为例(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纪录片一直在再现与表现、纪实与写意、客观与主观之间徘徊。愿许代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作品,都被纳入到思想教育节目之中,“通过介绍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基本特征是重视文本、依赖解说、声画两张皮;2年代以《望长城》为代表,《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流浪北京》、《老头》等作品,都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客观与再现的道路,以纪录生活、纪录原生态、声画并重为基本特征;90年代末期以来,以《英和白》为代表,再次走向主观与表现之路,注重符号语言的运用、寄寓深刻含义、印证理性观念。《苏园六纪》、《江南》、《复活的军团》、《故宫》等文化类纪录片的兴起,正是主观与表现创作理念的产物。 从这些创作理念的嬷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纪录片工作者不懈的探索足迹。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多宾指出:“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式的、始终一贯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向艺术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艺术任务。处于自己时代高峰上的某一艺术流派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新的社会需要产生了对新的艺术手段和手法的要求,引起了新流派的诞生。”0《苏园六纪》和《江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艺术表现手法上一反纪实性的美学追求,更多地运用表现与写意的手法,使作品具有诗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审美意境。 文化类纪录片的功能,并不是要复原某种文化(实质上文化也不可能复原),而是要探寻文化的内在精神,唤醒民族文化的巨大感召力,使其薪火相传,以此来诠释当代的人文关怀。从另一角度讲,文化存在于各种历史遗迹、各类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生活起居等当中,但我们却无法指定某类事物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活的、流动的内在精神,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使其打上特有的烙印。 因而,文化类纪录片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遗迹、具体实物的展示上面,而是以这些遗迹、实物为中介,揭示出文化的内在精神。具体到表现手法与美学追求上,单纯的客观的纪实手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它需要主体的介入,创作者必须“以一颗赤诚之心去倾听历史深处的生命欲求,以一颗敬畏之心去倾听历史深处的人类思想的呼吸,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镜头语言去发掘人类文明某些撼人心魄的精神碎片”,因而,写意的、表现的手法更适于揭示文化的精魂。 【本文发布在纪录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爱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策划、脚本、纪录片分析解读、纪录片影评的相关文章,提供国内外最新纪录片下载,包括BBC纪录片、NHK、探索频道、CCTV纪录片的下载;提供最新电影的影评、剧本创作、导演功课、灯光、剪辑等相关文章资料。 |
网站地图|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下载-纪录片从业者-纪录片部落-电影拍摄-导演知识-电影学习
GMT+8, 2024-11-5 01:54 , Processed in 0.0564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xitonge.com @2010-2024
Copyright © 2010-2024, xitongle.com.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