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平庸的手法拍摄一位出色的演员,结果将会让人失望。如果你毫无创作性地拍摄一个精致的场景,影片投资将被浪费。如果你用传统机位拍一段绝妙的故事,肯定会枯燥无味。如果你在意自己的电影,就应该重视每一个镜头。精湛的镜头设计是赠予观众的礼物。——何平导演 http://www.premiumbeat.com/blog/ 译:李欣阳 校:Solemn
电影大咖们都拥有的一个能力,就是能够讲述一个紧扣心弦、值得回味的故事,能够创造一个以假乱真的世界。其实很多导演都会有偏爱的摄影师,比如科恩兄弟和罗杰·狄金斯;比如诺兰和瓦利·菲斯特(现在掰了,瓦利·菲斯特转行做导演了);比如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和罗伯特·艾斯威特;比如贾樟柯和余力为;比如张艺谋和赵小丁;等等。
只要导演和摄影师一来电,就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只有摄影指导发光了,电影和导演才能大放异彩。有些摄影师在他们每部片里都展现了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有些摄影师会先聚焦于人物,再渲染氛围。另一些则相反。但每位摄影师观察世界的视角都千差万别,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摄影大拿们,是如何用一部部作品,来建立他们的影像风格的。
还请大家原谅我标题的浮夸,其实摄影比我们的想象的要难的多。这是跟着大师学摄影系列第三期,这个系列在每周会持续更新,从各种摄影的角度分析摄影,研究这些摄影大师们,在工作上,是怎么把一个理论放到实际应用中的。
霍伊特·范·霍特玛
因为《星际穿越》,霍伊特·范·霍特玛在前几年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他也拍摄过而《幽灵党》、《她》和《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其实真正让大家记住他的名字的是《生人勿近》和《斗士》。
像大多数摄影师一样,霍伊特·范·霍特玛不在角色脸部作过度曝光。他的背景光和脸部用光几乎总在同一强度。他最喜欢用35mm的镜头来拍特写和中景,也就是单反相机的50mm镜头。
他常在一个镜头中采用浅景深,再加极少的背景光,这种手法能让人物从周边环境中分离,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人物的情绪和动作上,所以也让我们拭目以待霍特玛明年上映的作品《敦刻尔克》(Dunkirk)吧。
罗杰·狄金斯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罗杰·狄金斯就在镜头后头工作,迄今他已13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也奠定了他作为史上最伟大摄影师的地位,狄金斯已经向观众证明了自己是个值得期待的艺术家,和第一流的摄影指导。
如上图所示,迪金斯通常会在人物脸上的受光面稍微增加点曝光。不同于霍特玛,狄金斯的标志风格是把背景打亮,使人物与背景既接近又保持距离。他启用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布光、尝试了很多方式来为拍摄主体打光,从而让视觉极其抓人眼球。 拍外镜时,狄金斯既像观众展示了延展的背景,还确保了主体始终处于整个画框的焦点。在去年精彩的《边境杀手》中,他把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狄金斯表达过对数码摄影的热衷,最喜欢用ALEXA摄影机搭配阿莱高速电影定焦镜头系列,他的官网(http://rogerdeakins.com/)有很多信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瑞德·穆拉诺 这几年,瑞德·穆拉诺已经令人不可忽视。她既是电影导演又是摄影指导,她的作品总是充满激情和力量。在最近和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HBO剧《黑胶时代》中,她偏爱用浅景深,风格温暖而富于私密性。
穆诺拉在《黑胶时代》中启用了摇臂、移动摄影车等设备,但她其实更喜欢手持拍摄带来的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在她2015年的导演处女作、同时担任摄影一角的《小镇迷踪》中颇为明显。片中穆诺拉把观众带到了人物跟前,让他们在当时当刻对主角感同身受。
瑞德·穆诺拉说:“手持摄在拍摄时限制最小,往一个方向再走几步,可能就有火花迸发,或者能从一个不常规的角度抓拍到演员最准确的表演。这样你就在情绪上感染观众,把他们带入你的世界和人物的视角。”
罗伯特·理查德森
罗伯特·里查德森也常和斯科塞斯合作,但他的名字更多地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挂在一起。理查德森擅长用逆光作为人物光,这种强烈的逆光会把人物脸部的正面柔化。
和重量级的导演的长期合作,给了理查德森很大的自由和信任来试验和测试他的技艺。在他近期的大胆尝试《八恶人》中,他用回了Ultra Panavision(潘纳维申)70 mm摄影机,并借此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每部电影都像一个全新又广阔的油画,这位摄影指导专注于拍摄,让他的画面看起来有年代感而且能穿越时空。 拍摄起迷人的广角镜头,就像场地空无一人,理查德森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全力挑战新项目。 布拉福德·杨
在艾娃·杜·韦尔奈导演的《塞尔玛游行》和JC.陈多尔导演的《至暴之年》中耀眼表现之后,备受追捧的布拉福德·杨的又一力作《降临》也登陆了各大影院。
与本文这个名单里的其他人相比,杨的事业才刚刚启程。他的早期作品之一《魔域反攻》为他赢得了颇多赞赏,也引起了像杜韦尔奈和大卫.洛维这样大咖的注意。
杨把人物安置在画框边缘的习惯,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宽视角和经典电影之感。在通过数码摄影来展现80年代的纽约和60年代的阿拉巴马州时,杨设法赋予了影像一种故事所需的生活质感。
他独具一格的拍摄方式就是拍摄曝光不足的影像,他选择呈现的主体、空间意识,曝光不足的人物,都构成了只属于他独一无二的视觉风格。 罗伯特·艾斯威特
罗伯特·艾斯威特迄今成就最高的作品是《血色将至》,这为他赢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但这一切对艾斯威特来说才刚开始,对喜爱长镜头和广角镜头的人而言,他的作品令人惊喜,每一帧都有如油画。他时常和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合作。每次合作,艾斯威特都会使用变形宽银幕镜头,这一举措缔造了几部迄今视觉上最好的电影。他常用3/4的顶光拍摄主体,介于柔光和强光模式之间,同时使主要的区域过曝。
最近,艾斯威特使用了ALEXA摄影机拍摄《夜行者》和《罪夜之奔》。他对数码拍摄感觉良好,特别是夜景,相比以往只用胶片拍摄,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转变。
罗伯特·艾斯威特这样说道:“当时用ALEXA真的很棒,因为很便捷。它的曝光速度是号称现有最快的柯达胶片的两倍。这样,你杀了人之后拍照,也来得及逃跑了。(指《夜行者》情节)在有很多街灯和商铺照明的地方拍,我就不需要专门的背光了。”
班诺特·德比
班诺特·德比在银幕上使丰富的色彩和抽象的景观,再也没有人能够拍出这样呼之欲出画面。在和加斯帕·诺、维姆·文德斯和哈莫·尼科林3位导演合作时,德比经常给人物侧光,并利用冷凝胶(offbeat gels)来进行试验。
当他扭曲了自己传统的风格和手法以诠释他的电影的那些怪诞主题时,色彩也被推向了极致。刚刚制作完成和维姆·文德斯导演合作的另一部电影,德比绝对可以算是这个名单里的"黑马"。小注:德比只拍胶片,这让他的技巧和作品更加难以实现。
班诺特·黛比说:“拍摄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些视觉上的术语,比如灯光、对比度和色彩。 之后随着剪辑接近尾声,你会发现东西放在一块后像样多了。有时候你可能会改变对色彩和对比度的想法,比如一个本应让人悲伤或者情绪强烈的片段看起来太亮了。当看到了影片几乎全貌之后,你可能会想改变光照度,或者要更深的颜色。可能不会大改,但若能使整体更好,有时候我会改一个段落。”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这个单子怎么也不能忘了三次奥斯卡奖的获得者艾曼努尔·卢兹贝基。他常和一些多产的导演合作,像泰伦斯·马利克、阿方索·卡隆,还有亚力桑德罗·G·伊纳李图。
卢贝兹基现在算得上是最无法预测、最具突破性的艺术家了。不管是细细打磨的长镜头,还是使用自然光或者人造光,卢兹贝基似乎总能让你目瞪口呆,而且让你从第一帧就进入他的世界,无论主题为何——参照《地心引力》。
卢兹贝基现在专门使用数码摄影机,而且用ARRI 65摄影机进行了一次冒险,《荒野猎人》打破了电影制作中照明和摄影的常规。拍摄主体离镜头很近,绕都绕不开,每一帧影像都建立了这种独特的风格。他之前获得奥斯卡的三部作品的调子和主题都大相径庭,但仍让你感觉到卢贝兹基的风格——富有生气而又意义深远。 创建属于自己的形象风格
尽管这些大牌摄影师往往拥有无穷尽的资源,但他们也是通过和制片人、导演和其它拍摄期间合作的人打开自己的声誉,他们懂视觉和美学,所以才会投身一个故事,并把自己倾注于工作。这种职业上的认可和欣赏是他们能走远的关键。
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的电影,摄影师的工作可以拆解为繁琐复杂的环节和与之对应的投入。只要你坚持工作,并且力争上游,总会有人留意,并且为你树立口碑。这不仅仅适用于电影,对广告、企业视频、MV而言也是如此,视频制作总体来说,就是要求比其他行业需要多投入。
还有一些其他大师级的摄影师也一并列在这里,就不展开详述了: 纳塔莎·布奈尔 杰夫·克隆威斯 瓦雷·菲 詹奴苏·卡曼斯基 罗伯特·D·耶欧曼 伯诺依特·德尔赫姆
|